把脈城市內澇①:城市化發展過快使水變城中之患
今年入汛以來,受局部高強度降雨影響,我國武漢、北京等多座城市變身水城,在網上引起熱議。網民戲稱帶你去“看海”的背后是公眾對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拷問。城市內澇暴露出哪些問題?而破解之道路在何方?城市化帶來現代生活方式的同時,由于部分發展理念的偏頗,破壞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局面,如排水體系被打破、土地被硬化,滯洪區被開發,城市雨水“入地(下滲)無門”,要么白白流失,要么匯集成澇。
編者按:據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全國351個城市進行的專項調研,2008年至2010年,有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積水深度超過50厘米的占74.6%,積水時間超過半小時的城市占78.9%。濟南城區也存在低洼區域內澇問題,1987年“8.26”和2007年“7.18”的暴雨洪澇災害讓我們記憶猶新。深刻剖析城市內澇成因,探索城市內澇的防治措施,對濟南目前乃至今后很長一個階段的發展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把脈”城市內澇系列報道(1)
城市化發展過快使水變城中之患
大眾網濟南7月31日訊(記者 王磊)今年入汛以來,受局部高強度降雨影響,我國武漢、北京等多座城市變身水城,在網上引起熱議。網民戲稱帶你去“看海”的背后是公眾對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拷問。城市內澇暴露出哪些問題?而破解之道路在何方?7月31日上午,在濟南市政召開的《剖析城市內澇成因 探求雨水回歸之路》座談會上,濟南城市防汛指揮部、濟南市政排水中心、省城部分專家學者和市民代表一起為濟南防汛把脈,發言中,多數人認為,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對城市排水系統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導致城市內澇的主要成因。
“早在27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管仲就城市的選址建設提出‘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溝防省’”濟南市政公用局有關負責人說,隨著濟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面積迅速擴張,目前已打破了老城“高勿近旱”和“下勿近水”的建城原則,山已成為城中之山,水已成為城中之患。”
據統計資料顯示,從1980年至2009年中國城市化率由19.4%上漲到了46.6%。城市化帶來現代生活方式的同時,由于部分發展理念的偏頗,破壞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局面,如排水體系被打破、土地被硬化,滯洪區被開發,城市雨水“入地(下滲)無門”,要么白白流失,要么匯集成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