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培國
12月4日發布的《2015年中國企業家公益行為研究報告》稱,超過七成企業家捐贈額為零,可謂“一毛不拔”,而互聯網行業最“慷慨”,馬云排名第一。 (12月5日第一財經日報)
近期關于慈善的話題不少。前兩天,社交網站“臉譜”(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宣布妻子在上周早些時候產下一女,其承諾將他和妻子持有的“臉譜”99%股份(約450億美元)捐出,用于慈善事業。
昨天,看到《2015年中國企業家公益行為研究報告》數據稱,中國超過七成企業家在慈善捐贈方面“一毛不拔”。這其中,雖然也有馬云等富豪熱衷慈善,但相對于國外濃厚的慈善氛圍來說,這顯然是一個對比明顯、令人尷尬的局面。
一正一反,對比結果令人吃驚。應該說,對于國人來說,雖然都清楚我國慈善事業還不發達,慈善氛圍還不濃厚,為富不捐的情況客觀存在,但對于這樣的結果仍然感到遺憾。
企業家為何不熱衷慈善?筆者以為,恐怕有三種因素。一是企業家骨子里還缺乏慈善基因。現代中國企業家史至今只有30多年,骨子里缺少慈善基因。受傳統意識的影響,企業家們發達了,首先想到的是蔭庇兒孫和家族。更重要的是,大多數的企業家對成功的認識還停留在攀富、比闊的初級階段。在這樣環境下結出來財富的果實注定了難以福及他人。二是慈善機構還未建立公信力。多年來,由于慈善作為道德的范疇,缺乏法治依據,僅靠自律約束,從而導致慈善的公信力下降。民政部在深圳第三屆慈展會上發布《2014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更是顯示,有77%的公益慈善組織透明指數得分不及格,五成公眾對慈善組織信息披露不滿意。三是社會慈善還缺乏法律扶持。目前,我國雖然制定了《紅十字會法》與《公益事業捐贈法》,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這兩部法律也顯示出一些不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培育社會慈善氛圍,可以借鑒國外慈善事業經驗。美國是世界上慈善事業最發達管理最完善的國家。全國有慈善機構約140多萬個,大的遍及世界上很多國家,小的以社區為單位,服務于當地居民。為何如此發達?一則源于其多年的慈善氛圍營造,對于其民眾來說,慈善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二則美國慈善事業公信力經法律、第三方評估機構、媒體合力打造,形成了一套客觀、公開、透明的監管機制。三則美國各州對慈善捐款機構資格有嚴格的法律規定,大多數州檢察長都有責任對慈善機構進行監管,并對其活動進行規范;所有慈善機構都必須定期公布包括主管工資、資金流向明細賬目及行政管理報告,并接受相關機構審查和監督。
因此,如果看清我國在慈善事業發展上的一些缺陷和短板,也許就會對中國超七成企業家“一毛不拔”的結果有所諒解。培育慈善,任重道遠,希望相關部門引以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