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文思達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 2019年度、2020年度“1+1”中國法律援助志愿者,現服務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
眼里有光,心中有愛。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尋尋覓覓,渴望著遠方的田野,卻不知道,我們本身,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曾凡玲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楊振勇 新疆可克達拉 報道
曾凡玲,山東文思達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 2019年度、2020年度“1+1”中國法律援助志愿者,現服務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
五月的新疆,處處充滿著生機和活力,五月的伊犁,美麗的塞外江南進入花期。我們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采訪到了“1+1”中國法律援助志愿者曾凡玲律師,曾凡玲律師在2019年7月開始了“助力法援,服務邊疆”的執業生涯,從此便與新疆這個美麗的地方結下了不解之緣。
認真整理每一份受援案件,是曾凡玲律師給自己和“1+1”大學生志愿者顧潔貞的必修課。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四師服務近兩年的時間里,曾凡玲律師經歷了生活環境、語言溝通不適應等困難和考驗,開展了大量的法律援助、普法宣傳等工作。
2020年12月7日,顏某等人代表九個班組的199名農民工為曾凡玲律師送來九面錦旗,感謝曾凡玲律師法律援助為他們討回公道。(資料圖)
九面錦旗背后的故事
“依法為民解難事 法律援助暖人心”、“百姓的貼心人 人民的好律師” ……這是掛在曾凡玲律師辦公室的九面錦旗,是農民工代表顏某等9人為感謝法律援助律師幫助他們追回被拖欠的367萬元工資而特意制作的。
農民工汪某的建筑設備顯得銹跡斑斑,在涉案工程成了爛尾樓后,他感覺工資能要回來的希望很渺茫。
曾凡玲律師向我們介紹了九面錦旗背后的故事。2019年11月28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接到顏某、陳某、車某等199名農民工討薪案件。該案涉及當事人分別來自四川、云南、貴州、湖北、河南、新疆等地。四師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第一時間受理申請,開通綠色通道,指派“1+1”中國法律援助志愿律師曾凡玲承辦這起涉案人數眾多、社會影響面廣的農民工欠薪案件。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伊寧墾區人民法院尹素梅副院長和薛晟、孫偉法官多次現場核驗農民工的勞務費。
曾凡玲自接收199名農民工討薪案材料以來,夜以繼日地錄入當事人身份信息、準備訴訟材料,引導當事人如何收集整理相關證據材料,以便通過法律程序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她先后到伊寧市人民法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伊寧墾區人民法院溝通、協調,并及時進行了立案和申請財產保全等相關訴訟事宜。經過一年的辛苦努力,法院前后組織兩次賬務核算,多次現場核驗,開庭審理10余次,歷時近一年之久,大部分農民工已陸續收到勝訴判決書,367萬的血汗錢,近二百個家庭的生活,終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經過一年的辛苦努力,法院開庭審理10余次,大部分農民工已陸續收到勝訴判決書,曾凡玲律師和受援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甘做一顆螺絲釘
“做好兵團司法局的螺絲釘,滿足當地群眾的法律服務需求”是曾凡玲律師到達服務地后對自己工作的要求。
曾凡玲律師認為解決好農民工被拖欠工資的問題關系農民工切身利益,每次做法律宣講,她都提醒農民工一定簽訂勞務合同。
兩年來,曾凡玲律師擔任當地政府法律顧問團成員,多次開展法律宣講、民法典宣講,為兵團轄區機關事業單位依法行政建言獻策,累計辦理法律援助刑事案件17件、民事案件56件、接待近300人次法律咨詢、代寫法律文書近100份,她還與受援地扶貧攻堅工作緊密結合,幫扶資助困難學童、留守老人,依法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她教育引導群眾養成自覺守法的意識,形成遇事找法的習慣,培養解決問題靠法的意識和能力,把法治的溫暖送到了祖國邊疆。
曾凡玲律師仔細聆聽受援人的傾訴,細致回答他們的遇到的問題。
曾凡玲說:“來到新疆的這些日子里,所有的糾結與不安、理想與抱負,都在生活的大熔爐里淬煉,與此同時,也能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沉淀,從而實現自己的一份情懷。”
曾凡玲始終牽掛著父母的身體情況,每一次與父母視頻通話,父母的笑容是她在援助地工作的定心丸。
一面面錦旗就是一個個當事人辛酸維權的故事,也是受援群眾一份份真誠的謝意,更是曾凡玲律師服務邊疆、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山東文思達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 2019年度、2020年度“1+1”中國法律援助志愿者,現服務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