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時間:2020-03-06 19:11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南麻街道堅持抗“疫”與脫貧攻堅同步推進,在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的同時,不忘把疫情防控與精準扶貧工作有機結合,做到抗疫扶貧兩不誤,小康路上大步走。
疫情之下溫暖不斷檔
2月28日,一場大雪不期而至,南麻街道趙家莊村支部書記梁傳偉一大早就到村內貧困戶家中走訪,幫忙掃雪,送防疫物資,忙的滿頭大汗,“現在疫情還沒解除,一定要待在家中不串門、勤洗手、常通風、不聚餐,有什么需要就和我們說……”每到一戶貧困戶家,梁傳偉都會仔細地叮囑一番。
“特殊時期,你們不顧自己安危,給俺送來方便面、棉大衣和毛巾,讓我們心里暖暖的!”南麻街道賈家莊村低保戶近日收到村里送來的慰問品。該村黨支部書記尹玉華表示,越是艱難的時期,越不能忘記困難群眾。
“扶貧路上不斷檔,防疫戰中不掉隊”。連日來,南麻街道鄉村中,處處都有暖人的一幕。街道充分發揮村干部熟悉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生產生活狀況的優勢和作用,充分了解村內貧困戶、特殊人群以及老人的生活和身體狀況,村兩委帶頭入戶,了解生活情況,解決實際困難。安排專人進行消毒,發放口罩,及時傳達疫情防控工作進展,普及科學防控知識,助力鄉村“防疫網”織得更牢更密。
互聯網+打開扶貧攻堅新通道
一年之計在于春。面對疫情帶來的挑戰,街道以“互聯網+”為抓手,抓住春耕春播發展生產關鍵時機,積極減輕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
南麻街道許村農民技術員孔祥貴錄制果樹剪枝的講課視頻作為教學資料在各大種植戶微信群里廣泛傳播,而作為鄉村之星、技術帶頭人的重喜官莊村王樹德在自己溫室內忙碌時電話不斷,“因為今年冬季陰天多,陽光不足導致棚內濕度大、地溫低,蔬菜很容易上病,不好管理。”王樹德接到電話后對請教的問題做了詳細的答復。這只是南麻街道“互聯網+農技”工作開展以來的一個縮影。
互聯網+農技,提升了貧困群眾激活產業脫貧的“續航力”。通過信息發布、土專家課堂、電話答疑等方式,指導貧困戶及脫貧戶采用新品種、新技術進行種養生產、防治病蟲害,確保生產供應出量足質優的農畜產品,提高自身收入,充分發揮出科技扶貧的引領作用。
讓扶貧產業農產品產的出,賣的好也是疫情期間面臨的嚴峻問題。南麻街道利用“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廣泛聯系動員社會各界開展訂單銷售。打電話、朋友圈、微信群都成了產品產銷平臺。每天僅依靠線上推送就能銷售出300余斤香菇,南麻街道劉家溝村扶貧大棚的管理員白如菊長舒一口氣,直言“疫情冰冷,心里卻很熱乎。”南麻街道扶貧項目澆花泉蘆筍產業園則通過《沂源澆花泉》小程序商城,引起大眾廣泛關注,明星產品蘆筍通過互聯網登上了廣大城里人的餐桌,僅幾天時間訂單突破3000余件。
“互聯網+”模式打開了扶貧攻堅新通道,有效解決了南麻街道特殊環境下扶貧產業、貧困戶的持續穩定增收難題,也打響了南麻街道各個扶貧大棚產品的名號,為扶貧攻堅提供了長效化的動力。
防疫不誤生產,扶貧車間復工忙
日前,在南麻街道許村的扶貧車間出入口,登記信息、測量體溫,防控措施并沒有因疫情形勢變化而松懈。而車間內部,工人們戴著口罩分工合作,氣氛可謂熱火朝天、爭分奪秒。據悉,許村扶貧車間主要加工出口用編織袋,自復工以來,便訂單不斷,供不應求。車間里,許村的貧困戶馮武香臉上滿是笑容。“再不上班,可就要坐吃山空了。”她笑著說,“在家門口上班,不光能照顧家里,收入也不錯,只要有活干,心里可就踏實了。”
同樣的場景還發生在南麻街道雕崖村扶貧車間、恒潤航空巾被小微扶貧站點內。據南麻街道扶貧辦主任張善軍了解,“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街道優先安排幫貧帶貧能力較強的企業和扶貧微工廠盡快復產復工,讓貧困勞動力及早上崗,目前已有2家扶貧車間、1家小微扶貧站點復工,帶動貧困人口就業40余人。”
與此同時,為解決疫情下的貧困群眾就業問題,南麻街道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展開摸底大排查,提前梳理貧困戶務工意愿,確保疫情過后貧困勞動力能及時就業,已確定已務工125人,有務工意向人員256人。下一步,街道將搭建平臺,多渠道、收集縣內外內用工信息,定期上門為貧困勞動力推薦工作崗位,讓貧困勞動力足不出戶即可獲得就業信息,真正讓貧困人群增收脫貧,做到抗“疫”與脫貧攻堅“齊步走”,小康路上大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