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時間:2020-03-06 21:52
□ 本報記者 石如寬 戴玉亮
12月23日,壽光市文家街道北馬村的宋玉芳正在幫助貧困戶趙永德清理衛生。趙永德說:“我身體不好,很多家務做不了,沒想到現在有專人幫我收拾衛生了!
趙永德是享受政策的貧困戶,今年89歲,單身無子女,體弱多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文家街道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74戶,其中享受政策的貧困戶297戶。這些享受政策的貧困戶,大多年老體弱,沒有勞動能力,有的沒有子女,雖有幫扶責任人及村“兩委”時常照看,但生活中的瑣碎事情難以得到有效的解決。為此,文家街道結合貧困戶的基本情況和各村村情,推出了扶貧特崗,為脫貧解困建立長效機制。
扶貧特崗推出后,北馬村68歲的宋玉芳報名參加。宋玉芳的丈夫長年臥床,雖然有三個女兒照應,宋家也是享受政策的貧困戶。家門口的特崗,解決了宋玉芳無法外出打工的難題。經北馬村村委考察后,試用一周,期滿后與宋玉芳簽訂正式用工協議。
據介紹,文家街道的扶貧特崗有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幫扶型特崗。如北馬村,貧困戶照料貧困戶,宋玉芳為3戶貧困戶提供洗衣做飯、居家照料、衛生清理、代繳代購、傳達信息等簡單服務,本人也享受到每月300元的特崗工作,有效地貼補了家庭收入。
第二種是督促型特崗。如韓家村有14戶享受政策的貧困戶,其中單身的就有11戶。這些人多年來形成不良的生活習慣,一旦缺少幫扶責任人與村干部的督促,家里衛生經常出現反彈。韓家村從貧困戶中選出兩名特崗人員,每人負責6戶,平均每3天入戶督促一次,按照衛生保持情況進行計分,定期發放一定的生活物資,以此激勵貧困戶自己動手,清潔家園。
第三種是公益型特崗。這種模式主要針對雖有一定勞動能力,但人均收入較低,不能穩定脫貧的貧困戶。如桑家村的貧困戶季紅梅,具有弱勞動能力,村里為其安排公益崗,劃出指定的路段和區域,由其進行保潔和樹木養護,每月補貼300元。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文家街道采用“按需設崗、以崗定員、崗需互選”的原則,根據實際情況確立崗位人數,目前已確定7個村15人。
文家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彥認為,扶貧長效機制的確立,為貧困戶脫貧質量的提升帶來深遠的影響。一是貧困戶事事有人幫,處處有人管。扶貧崗的建立,解決了幫扶責任人管不到,村干部靠不上的難題。二是上崗人員增加了收入。三是督促型特崗和公益型特崗的確立,實現了扶貧與扶志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