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新聞時間:2020-03-06 10:30
易地扶貧搬遷,不能一搬了之。交鑰匙不等于安居,加強后續的扶持最為關鍵。怎樣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真正融入新家,安居樂業,生態環保成為措施之一。
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聯合國務院扶貧辦、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自然資源部等12個部門印發了《關于印發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從六方面明確了25項具體政策措施。在加強安置區產業培育和就業幫扶方面,提出要廣泛吸納搬遷群眾參與生態保護工程建設。
易地搬遷好處多多
保護生態,挪“窮窩”消除惡性循環
福建省長汀縣由于生態承載的壓力和對森林資源的過度索取,水土流失狀況一度惡化,成為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之一。近年來,長汀縣把水土治理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將山區貧困人口整村搬遷至縣城并引導就業,不僅解決老百姓的生活問題,也從根本上解決了水土流失中人為破壞森林這一難題。
這種對生存和發展環境惡劣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搬遷安置,根本改善其生存和發展環境,實現脫貧致富的方式就是易地扶貧搬遷。
事實上,當居住已久地區的自然資源被過度利用而逐漸或者嚴重退化后,客觀上會造成“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易地搬遷地區往往也是生態脆弱地區。這時候,把退耕還林還草區、休牧禁牧區、嚴重水土流失區、天然林保護區內等需要搬遷的人口外遷安置,并嚴格執行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將移民安置工作與生態建設工程有機結合起來,是緩解貧困、改善環境的最佳選擇。
其實,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的伙伴關系由來已久。早在開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時就已經出現易地搬遷了,最初的易地搬遷也是與扶貧緊密結合的。
易地搬遷后怎么辦?
授人以漁,產業扶貧拔“窮根”
人搬出去了,落腳點在哪?以后的生活怎么辦?這是易地扶貧搬遷最具體的問題。搬遷要遷得出、穩得住,不能一搬了事,要根據實際情況妥善解決搬遷群眾最關心也是最現實的生計問題。
新的遷入地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自身比較優勢發揮好,使貧困地區的發展扎實建立在自身有利條件基礎上。同時,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重視節能環保等導向型綠色產業,讓搬遷群眾認識到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就是脫困扶貧,良好生態是產業發展、脫貧致富的支撐點。
在河北省圍場縣城子鎮桃山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并且十分節能的“地源熱泵項目”和“保溫改造工程”讓搬遷群眾屋子里溫暖如春。圍場縣還充分利用自身生態優勢,打好生態牌,建設有機產品認證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如今,村民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護好咱的綠窩窩,就能捧上金窩窩。”
易地搬遷不只是把群眾遷出去,新的遷入地可以結合發展經果林、生態循環農牧業、小流域治理、新村綠化和農田防護林帶建設,增加搬遷群眾就業,拉動內需,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安置區。再比如,有的地方將集體土地上的水電、礦產、光伏等資源開發賦予集體股權,讓搬遷群眾分享資源開發收益,為實現綠色經濟奠定良好基礎。
投身生態保護
脫貧與生態保護兩全其美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僅是簡單地將過度依賴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農牧民轉移出來,而是在轉移的同時,對遷出地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和保護,以免造成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為實現易地搬遷下脫貧攻堅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許多地方提出在以工代賑、污染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等政府投資工程項目建設和運營時,要安排一定數量的崗位優先吸納搬遷貧困勞動力。
云南省通過推廣生態建設扶貧合作社形式,推進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防護林建設、水土保持等工程,吸納更多貧困人口參與生態工程建設。同時增加林業資源管護崗位、濕地管護崗位等生態環保管護崗位,優先安排易地搬遷群眾參與管護和服務,精準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脫貧。
生態脆弱地區的保護需要人手,搬遷群眾需要工作生活,設置生態公益崗位能夠兩全其美解決這兩個問題。
為有效恢復三江源地區生態,青海省對三江源地區紅線區域內的牧戶進行生態移民搬遷,同時結合草地林地濕地管護現狀,設置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不僅為搬遷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還推動做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
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的推進,提供的生態公益崗位種類增多,主要包括生態護林崗位,如重點生態公益林護林員、新增造林護林崗位等;草原濕地生態管護員、沙化土地封禁保護管護員;水生態保護崗位,如水資源管護員、水土保持監督員等;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崗位,如農村公路養護崗位、村級環境監督員崗位等。這些生態公益崗位的補助標準高于脫貧標準。
不僅如此,國家有關部門以及一些地方也根據實際情況出臺相關政策,提高生態補償標準,加大財政投入,讓貧困地區群眾在參與生態建設中增加收入。四川省就利用中央補助資金及本省省級財政資金,選聘貧困人口為生態護林員,增加貧困人口收入。河北建立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制度,把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項目納入其中,加強幫扶服務,優先保障生產。
目前,我國易地扶貧搬遷已進入以做好后續扶持為主的階段,搬遷群眾的后續發展問題逐漸成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重心,要進一步聚焦后續產業發展和就業增收,嚴防搬遷“后遺癥”,促進各項扶持政策有效接續。
來源:中國環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