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時間:2020-04-18 06:29
直播種土豆,手機變為“新農具”
第一書記杜吉勇:產業扶貧拓展銷路還要樹品牌
□ 本報記者 張曉帆 本報通訊員 胡馨予
“金豆銀豆,比不上拖車夼土豆。拖車夼土豆皮膚好、個頭大,健康營養人人愛。”4月17日,在青島市即墨區龍山街道拖車夼村土豆地里,第一書記杜吉勇化身“網紅”,來到田間地頭直播種植土豆,為村里的土豆“叫賣”。在說到拖車夼土豆特點時,還重點介紹當地發展優質土豆的過程,網友紛紛留言互動。
杜吉勇介紹說,工作組駐村以來,通過入戶走訪和實地調研發現,村莊300畝梯田北靠棉花澗山,背風向陽,澗水長流,多砂質土壤,所產的土豆個大香甜,深受周邊群眾喜愛。但因交通不便和種植人群老齡化等問題,土豆收獲后只能在附近集市售賣,銷量不好價格低,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
“產業扶貧最怕的就是沒有市場,農民種出來的東西賣不掉,所以我們直播土豆種植過程,幫農民后期賣貨預熱,能把貨賣出去,農民得到實在的收入,就能為‘脫貧攻堅’添上一把火。”杜吉勇在調研中發現,當地村民對市場和品牌的理解上還有些欠缺,尤其是對于電商、直播等新事物。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他將田間地頭當作“戰場”,萌生了直播土豆種植全過程的念頭,讓網友也開開眼。
直播帶貨,已成為拖車夼農產品銷售的關鍵詞。杜吉勇告訴記者,如果直接做電商,一個農民要掌握攝影技能,熟悉電腦操作,技術門檻較高,但線上直播是普通農民更容易上手的。將手機變為“新農具”,農民可以輕松地呈現農產品生產、種植的全過程,并分享獨具特色的鄉村生活,農產品可以瞬間變為搶手貨。下一步,村莊還計劃從種植、管理、收獲等各個階段,為土豆、小米等農特產品構建一個從生產到銷售的完整扶貧閉環,帶動普通農民拓展銷售渠道、培養品牌思維。
拖車夼村曾經是十里八鄉“有名”的省定貧困村,2018年以來,即墨區派第一書記杜吉勇的到來,為村莊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村莊的產業發展有了起色,經濟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實現了省級貧困村“摘帽”。
去年以來,杜吉勇帶領村民成立了拖車夼小米專業合作社,注冊了商標,并申請綠色食品認證,“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成功打響了“拖車夼”健康養生小米品牌,小米從原來的六七元一斤賣到了十五元一斤,村民嘗到了農產品品牌化經營的甜頭。最近,杜吉勇正在籌劃著成立土豆專業合作社,讓土豆也搭上品牌化的快車。
直播鏡頭里,村民鞠正杰和農民們蹲在土豆地里,將一棵棵土豆苗埋在提前挖好的坑里。鞠正杰的眼神里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他種了幾十年土豆,看著自己的土豆能被更多的人知道,非常高興,“給自家產品‘帶貨’的感覺真好,今年的土豆肯定賣得‘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