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報業·大眾網
我和民法典的故事:參與近十次研討會,提出一百多條意見
2020
李立紅 儀首歌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立紅 儀首歌 濟南報道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備受關注的民法典草案正式提請大會審議。這也意味著,這部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民事權利宣言書”、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即將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這是我們法律人的夙愿!”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副庭長陳東強激動地說,民法典不僅匯聚了幾代法律人的心血,也承載著國人的期盼。
北上南下輾轉多地 提出百余條立法意見
陳東強1997年開始從事民事訴訟工作,至今每年仍要審理百余起民事案件,在處理合同、物權、婚姻家庭等多種糾紛中經驗豐富。在陳東強的記憶中,新中國成立后,曾經四次啟動民法典的編纂工作,但由于經濟發展和立法技術等原因,都沒有完成。
“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編纂民法典的決定,第二年,這項工作就全面啟動了。”陳東強說,能夠親身經歷民法典的編纂工作,他感到十分榮幸。
陳東強正在翻閱案卷
民法典是新中國迄今為止體量最大的法律,其編纂難度可想而知。從2015年至2019年,從北京、上海、濟南到貴州、西寧、成都,從民法典的編纂方向到各分編的具體內容,陳東強幾乎都參與其中。
“除了合同部分,其他分編的研討會我都參加了!标悥|強說,在近十次研討會中,他針對人格權編中的權利保護、侵權責任編中的人身損害賠償適用標準、婚姻家庭編中的夫妻共同債務等問題,提出了一百多條意見。
“這些都是根據全省審判工作情況,在匯總集體智慧的基礎上提出的。”陳東強說。山東省是人口大省,也是案件大省,去年,全省法院審結一審民商事案件95萬件。陳東強認為,山東既有經濟發達的城市,也有廣大農村地區,既有沿海城市也有內陸城市,情況復雜,涵蓋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對全國人大的立法工作具有很好的參考意義。
陳東強告訴記者,法典編纂過程中的每一次大討論都讓他印象深刻,尤其是在胎兒利益保護、人體器官捐獻、人格權如何保護等問題上,社會爭議較大,現場“火藥味”十足,參會者暢所欲言,努力尋求社會生活規則的最大共識。
生活有“典”好:從搖籃到墳墓全面保護
民法典覆蓋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和“民事權利的宣言書”。
“橫向來看,它保護所有的自然人和法人;縱向來看,從搖籃到墳墓,它時刻與我們如影隨形,成為人民群眾健康美好幸福生活的法律保障!标悥|強說。
陳東強以擔保合同為例,向記者講述了民法典即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按照以前的規定,如無明確約定,法院一般會推定擔保人承擔連帶責任;而新的民法典明確規定,如無約定,則擔保人承擔一般保證責任,在對債務人強制執行依然無法履行的情況下才追究擔保人的責任。這無疑減輕了保證人的風險,維護了經濟秩序穩定。
在陳東強看來,離婚“冷靜期”、私生活“安寧權”、高空拋物“禁止令”、防止“性騷擾”、嚴禁高利放貸等新規定,也回應了社會熱點訴求。
陳東強說,民法典一方面是行為規范,一方面是裁判規范,它必然給人民法院的工作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民法典草案共7編1260條,法典正式實施后,之前的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都將廢止。
“對我們法官而言,出臺民法典是我們的夙愿,也是幾代法律人望眼欲穿的期待!标悥|強說,民法典出臺以后,更便于法官找法、學法、用法,在有爭議的案件中統一法律適用規范,提高司法裁判的公信力,依法辦案,高效辦案。
責任編輯:劉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