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劉春暖
編者按: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文脈頌中華,大眾網·海報新聞今起推出“齊魯青未了”系列報道,集中展現山東省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資源開發、長效保護等內容,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蔣松群 見習記者 寇曉晨 闞秋晨 臨沂報道
青梅竹馬,蓮開并蒂,如花美眷......一把把小小的木頭梳子也能做得巧奪天工,美輪美奐。日前,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帶大家走進山東臨沂莒南縣板泉鎮的東高榆村,感受這延綿300多年的精雕細琢的“掌上藝術”。
東高榆村是一個能讓人感到幸福的村子。整齊劃一的街道,鳥語花香的環境,設施齊全的服務中心,讓東高榆村人幸福感滿滿。走進東高榆村木梳文化館,板泉鎮高榆社區黨總支書記、東高榆村支部書記丁明文介紹說,高榆木梳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相傳在康熙年間,一逃荒者來到東高榆,因感恩陳家村民救助,便留下了制作木梳的手藝。在很長一段時間,木梳制作一直是陳家秘不外傳的家傳技藝。到1956年,村里開始以生產隊為單位進行集體化生產,使木梳這一傳統工藝得到迅速發展。到現在,板泉木梳的銷售額約占全國得70%,產品遠銷哈爾濱、石家莊、新疆、云南、浙江等地。
高榆木梳形態各異,雕花精致,寓意吉祥。丁明文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用來加工木梳的原料一般是選擇木質細膩的新鮮木頭,例如棗木、杏木、梨木、蘋果木等。原材料經過截砣、解板、順木絲、高溫蒸煮等多道工序,脫膠后晾干,這樣做出來的木梳不干裂、不變形。然后進行細加工,又經過砍板、刮板、鏟口、畫線、開齒、齊齒、散花、捧齒、剔齒、鋸背、圓背、磨背、刻花、著色直到最后包裝等10多道復雜工序精制而成。其中畫線是要求制作者的手工技藝的,只有經驗最為老道的年長制梳者才能畫出最完美,最精準的線。
65歲的陳慶偉是板泉木梳的第五代傳承人,16歲就開始做木梳,幾十年的制梳時光,讓他深刻了解到熟能生巧的神奇,手上技藝是時間所練就的。對陳慶偉來說,做木梳最難的地方不在畫線而在開齒,木梳的開齒是最考驗手技的,只有把齒開好了后面的工藝才能做好。
現在的高榆木梳已基本實現機械化生產。在村里的一處木梳制作廠,工人正熱火朝天地制作木梳。據介紹,在高榆村,像這樣的制作廠形成規模的有30多家,每家每天能制作出上千把高榆木梳。傳統工藝積極“觸電”,木梳的線上銷售非常火熱,僅2019年上半年銷售額就達到了670萬元,全國各地均有銷售。
不論時代如何變遷,高榆村人對木梳制作精益求精的追求是始終不變的,高榆村推廣木梳文化、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腳步是永不停歇的。高榆木梳百年的時光如白駒過隙,匆匆而去的是歲月,代代相傳的是彌足珍貴的木梳文化。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就《關于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實施意見》答記者問。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積極會同有關方面深入推進物流降本增效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我國社會物流成本水平保持穩步下降,有效激發了微觀主體活力,為促進實體[詳細]
中新網天津6月3日電記者3日從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該局日前下發文件,決定在全市范圍內全面實施耕地保護“田長制”管理,到2020年12月底前,天津市10個有農業的區要全面落實“田長制”,建立每塊耕地有田長的管理模式,實現耕地和[詳細]
武漢大學公布畢業生返校安排需檢測核酸和抗體。6月8日至6月11日為第一批次本科、碩士畢業生返校;6月14日至6月17日為第二批次本科、碩士畢業生及博士畢業生返校。學生需在獲批時間段內完成返校和離校,不返校的學生可委托他人代為辦理離校手續[詳細]
中新網貴陽6月3日電記者3日從貴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貴州3日公布了《2019貴州省生態環境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貴州9個中心城市共23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公報》顯示,2019年貴州主要河流監測斷面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