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龍會(3)
重罰嚴控再加“互聯網+” 力保舌尖安全
省政協委員宋新強在大會發言中建議進一步加強“互聯網+”時代的食品安全監管。
旁聽群眾代表孫愛偉
旁聽群眾代表滕樹云
大眾網濟南1月26日訊(記者 樊思思)1月26日上午,12名群眾代表旁聽了山東省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大會發言,在下午的群眾代表座談會上,大伙兒紛紛暢談感受,建言獻策,“食品安全”話題引發熱議,通過加大處罰力度、借力“互聯網+”信息技術等方式打造食品安全“全流通鏈”監管,成為委員和群眾代表們共同的呼吁。
借力“互聯網+”強化食安監管 建立“田間到餐桌”全程信息追溯
“傳統的監管手段已無法適應“互聯網+”模式下食品交易電子化、虛擬化的新常態。”今天上午的大會發言中,省政協委員宋新強代表民革山東省委員會作了題為《加強“互聯網+”時代的食品安全監管》的發言。他說,一方面,傳統監管手段的不足導致網絡食品交易活動經營資質和過程監管嚴重缺失,大量“三無”、假冒偽劣食品在淘寶、微信等網絡平臺售賣,出現主體監管難、確定管轄難、調查取證難、查處取締難等諸多新問題;但另一方面,“互聯網+”又為實現精細化、常態化、嚴密化食品安全監管創造了新機遇。
宋新強建議,首先要以新《食品安全法》、即將出臺的《電子商務法》和《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等為依據,盡快將“互聯網+”模式下的食品安全地方法規納入立法計劃,制定創新性、突破性的地方法規,筑牢法治化治理“防火墻”。其次,應依托大數據平臺優勢,把行政機關提供的食品安全許可、處罰、監測等信息,第三方檢驗機構出具的檢測信息等統統納入安全追溯信息云數據庫,逐步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另外,要明確監管權力責任清單、監管單位信息清單、企業誠信管理清單三張清單,按照公開透明、官民合作、公眾參與三項原則,構建面向社會的食品安全“一張網”監管體系。還應當意識到,傳統食品產業與互聯網的跨界融合已是大勢所趨,政府應積極引導食品企業“觸網”,加快實現轉型升級。
加大對“黑心商家”處罰力度 不能讓本分餐飲企業被擠垮
“一些商家出售的大米香氣撲鼻,可事實上真正的優質大米是沒有這種香氣的。有些火鍋店的菌湯鍋底色香味俱全,可咱們用同樣的原材料在家熬制,卻怎么也做不出那樣香濃的湯底。”下午的旁聽群眾代表座談會上,食品安全話題再次引發熱議。從事餐飲行業的群眾代表邱學兵說,受利益驅使,添加工業香精、地溝油、假牛羊肉、農藥殘留超標等問題在部分黑心餐飲企業和商家中仍然存在,用這些方法做出的食物甚至比普通食物更好吃。
“被曝光的違法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很快就被關停了,可沒過多久就有當地群眾反映,被關停的黑作坊又開張生產了。”旁聽群眾代表滕樹云說,由于從事媒體行業,她與同事多次拍攝到生產有毒有害食品的小加工廠、黑作坊等。然而,還有更多沒被曝光、沒被揭發的黑心企業在繼續生產有毒有害食品。即使是關停的違法企業,也往往是交點罰款、停業一段時間,就又死灰復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處罰得太輕了。”
“踏實本分的商家反而競爭不過投機取巧、造假摻假的違法企業,最后被擠垮了,這種現象是不正常的。”對此,邱學兵建議,有關部門首先要從種植養殖源頭上加大安全監管,同時在餐飲加工企業車間內安裝監控,嚴格食品生產的過程監督;其次,要建立食品加工企業“紅黑榜”,并通過舉報有獎制度,鼓勵群眾舉報違法食品加工企業;同時,要進一步加大食品安全違法行為處罰力度,增加違法成本,對于違法企業該罰的要重罰,該關的要堅決關停。
落實責任消除盲區 打造完整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一些打著‘進口大米’旗號高價出售的大米,其實是幾種米摻著賣,或者干脆用放了三四年的陳米充數。”旁聽群眾代表孫愛偉認為,如今人們大多注重味覺享受、感官刺激,而忽略了飲食的營養、科學搭配和食品安全。蛋糕店、快餐店等“前店后廠”的新型經營方式大規模出現,食品生產經營各環節存在交叉地帶,監管責任不清,從而導致了監管漏洞和監管脫節的發生。此外,各監管部門之間信息不共享、執法銜接難、監管和檢測資源分散以及硬件設施重復投入等問題,都是目前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孫愛偉建議,要解決食品安全監管問題,首先要提高食安監管工作的整體性,在各個環節統一規劃、統一部署、統一職能,實現對問題食品“上溯來源、下查去向”的高效的“雙向追溯”。同時,要進一步落實監管責任,解決好分段監管體制下監管邊界模糊的問題,從而有效消除監管盲區。另外,各監管部門資源應當實現優勢互補,例如工商部門三級監管執法網絡的隊伍優勢,與質監、農業部門技術優勢的互補,能有效改善以往工商隊伍技術力量薄弱、質監和農產品監管隊伍觸角受限的劣勢,整體監管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