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看兩會:山東環境整治“獎金”發了2個億
山東省在全國首創了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去年,山東省級財政向17市共計發放生態補償金2.13355億元,各市共向省級財政上繳生態補償金413.5萬元。“獎金”是“罰款”的50多倍,也就是說,去年全省17市空氣質量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編者按
今年省兩會期間,大眾網首次啟用虛擬演播技術,推出特別節目--數據看兩會,通過主持人生動詼諧的語言和一張張圖表,解讀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數據,通過形象有感的表達,直觀解讀熱點話題。
數據看兩會(5)
山東環境整治“獎金”發了2個億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治理、醫療、教育等話題更加受人們關注。2014年2月山東出臺《山東省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暫辦法》,在全國首創基于空氣質量改善的生態補償機制,空氣質量同比改善的市,省財政下發環境補償金,空氣質量同比惡化的市則要向省財政上繳環境補償金。山東省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
本期“數據看兩會”帶您看看山東環境治理“新常態”。
“獎金”是“罰款”的50多倍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山東省在全國首創了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去年,山東省級財政向17市共計發放生態補償金2.13355億元,各市共向省級財政上繳生態補償金413.5萬元。“獎金”是“罰款”的50多倍,也就是說,去年全省17市空氣質量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大眾網記者發現,在山東17個設區市中,聊城、菏澤分別獲得了2403萬元和2041萬元的生態補償金,是全省17市獲得生態補償金最多的兩個設區市。煙臺、日照、威海和青島四個沿海城市獲得的生態補償金最少。
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認為,與環保投入相比,全社會在環保上的人力、物力投入非常大,補償資金甚至不及其零頭。但是要實現山東跨越發展的藍天夢,不能只算經濟賬。
生態補償“四兩撥千斤”,“狠心”淘汰過剩產能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山東在全國首創的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各市參照省里的做法,對縣市區開展生態補償,甚至還有縣市區進一步開展到鄉鎮和街道辦事處,治理大氣污染形成了層層遞進的責任體系。
在這種責任體系下,各市,山東省去年淘汰煉鐵產能130萬噸、煉鋼產能60萬噸。同時,全省煤電機組完成脫硫再提高3379兆瓦、脫硝改造24528兆瓦、除塵提標改造18873兆瓦,全部超額完成國家任務。
此外,大眾網記者還了解到,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109.6萬輛,是國家下達任務的256%。在揚塵治理方面,山東全省7678個在建房屋建筑工地中,7641個工地落實了揚塵治理措施,7187個工地安裝了監控設備,對工地揚塵實施24小時監控。
“藥方”下得對,“療效”看得見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2014年山東全省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82μg/m3,同比改善16.3%;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為142μg/m3,同比改善11.3%;二氧化硫(SO2)平均濃度為59μg/m3, 同比改善16.9%;二氧化氮(NO2)平均濃度為46μg/m3,同比改善4.2%;“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天數平均199.6天,同比增加了17.8天。
通過數據能夠看出,2014年山東在大氣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績,無論是各項污染物指標還是“藍天白云”天數都有了明顯的好轉和提升。(大眾網記者 孫乘昀)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