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奎林
義務教育階段就近上學,是由法律保障的每個適齡兒童的基本權利。然而,由于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還存在明顯差距,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高質量教育需求與供給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推動教育均衡發展,是實現城鄉免費后的九年義務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也是群眾關注度最高、期望值最大的民生問題。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標志著義務教育又進入一個改革和發展的新起點――“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被鄭重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國孩子有了更多“上好學”的希望。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正因如此,父母為孩子選擇優質教育資源無可厚非。對政府層面而言,要針對教育公平問題,加快推進教育均衡發展,逐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期盼。目前,各個城市普遍存在著的中小學布局不合理、學校規模偏小等問題,主要原因就是學校的規劃建設滯后,沒有與城區、小區同步規劃。因此,要把規劃作為教育均衡發展的前提,科學制定城鄉中小學布局規劃,特別是對新建居民小區,要把配套學校建設作為重中之重,保證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把學校規劃建設與片區、城中村改造、開發相結合,使城區的中小學、幼兒園布局趨于合理。
教育要均衡,教師是關鍵。在教師隊伍建設上,筆者認為,一方面可以通過適當提高薄弱學校校長和教師的待遇入手,讓優秀的校長和教師能留得住,另一方面可以“對口幫扶”、“手拉手”的形式,從優質學校向薄弱學校輸送優秀學校管理干部和教師,讓這些干部和教師在帶去優質辦學經驗的同時,也帶去優質學校文化,從而為普通校、薄弱校的發展注入動力,促進其辦學水平邁上新臺階。只有這樣“軟硬兼施”,才能逐步彌合學校間的差別,改善薄弱學校條件,教育均衡發展的絢爛明天也才不會遙遠。
在我國城鎮化加速過程中,要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必須很好地解決好特殊群體人員子女的受教育問題。如果他們沒有足夠的學上,不能享受公平的待遇,接受不到規范化的教育,實現均等化只能是奢談。要進一步完善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對農村和城市生活困難家庭子女上學要切實予以保證;要完善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隨班就讀為主體、送教服務為補充的特殊教育辦學體制,幫助殘疾兒童少年更好地接受教育、融入社會;要認真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使每一名適齡兒童少年都能接受良好教育。
客觀而言,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各地因地制宜,推進均衡的創新思路與方法不斷涌現。由點及面、由面成片,縣域義務教育均衡就在各地的積極探索中,日漸有了格局、形成氣候。相信隨著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這項目標任務的穩步推進,教育公平的陽光將普照每一個祖國的花朵,溫暖每一個學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