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動發展力量 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
2014年01月07日 07:25來源:大眾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對于山東的長遠發展、科學發展、根本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歲末年初,本報記者沿著總書記在山東考察的路線深入采訪,了解這些地方在總書記的殷切期望下,正在發生和將要發生的深刻變化。
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總書記山東視察地回訪①

□記者 湯序民 報道 2013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臨沂市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瞻仰革命烈士紀念塔并參觀沂蒙精神展。
編者按去年11月24日至2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山東考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他對山東近年來的工作給予肯定,希望山東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銳意改革,敢創新路,堅決打好轉方式調結構攻堅戰,切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社會管理這篇大文章,努力在推動科學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進程中走到前列。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對于山東的長遠發展、科學發展、根本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歲末年初,本報記者沿著總書記在山東考察的路線深入采訪,了解這些地方在總書記的殷切期望下,正在發生和將要發生的深刻變化。這,也是山東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視察時重要講話的縮影。
■新聞背景:2013年11月2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參觀沂蒙精神展,聽取沂蒙地區革命戰爭歷史介紹,并會見了當地先進模范和當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25日下午,習近平來到臨沭縣曹莊鎮朱村,觀看這個抗戰初期就建立黨組織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區群眾生產生活。習近平強調,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他叮囑當地干部,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繼續加大對革命老區的支持,形成促進革命老區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
□ 本報記者 王學文 王洪濤
王經茂沒想到現在落戶口這么方便。他以前給孩子辦戶口,得去鎮派出所,要拿著這個本兒那個證兒的,都記不清有多少樣,往往帶了這一樣,漏了那一樣,得跑好幾趟。
去年12月21日,王經茂又要辦戶口,是給剛剛出生的孫子。這次不用去鎮上了。村里建了個為民服務代辦站,代辦員幾天前就把所需要的材料給他一一列出。他把材料交給代辦員,對方說今天就到鎮上給他辦這事兒。
他感到很輕松。這位家住臨沭縣曹莊鎮朱村的老漢,禁不住又和人聊起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到村里視察的事。他說,應當請總書記來代辦站看看,有了它太方便了。
王經茂所不知道的是,現在臨沂市70%的行政村都建了這樣的代辦站,到今年年底,這個數字將達到100%。從2011年起,臨沂市在縣、鄉建立為民服務大廳、為民服務中心,在村里建設為民服務代辦站。市里的理念是,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首先要為老百姓辦事提供方便。王經茂說:“現在辦事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
不僅辦事兒方便了,有了困難還有干部幫著解決。
這是一個看了讓人掉淚的家庭。蘭山區方城鎮大官莊林清田家,大女兒因患白血病去世,二女兒患上尿毒癥,妻子前年因子宮肌瘤做了手術,林清田本人前段時間剛查出前列腺腫大,也要住院做手術。林清田說,這些年家里人幾乎沒有笑過。
去年7月,鎮上一名叫范娜的女干部走進他們家,留電話,問困難,很熱情。第一次,林清田沒說什么,第二次,他把家里的糟心事都說了。沒想到,范娜站起就去找村里,跑鎮上,問區里,不知說了多少話、遞了多少材料,給他家辦了醫藥費二次報銷,調高了他家的低保標準,協調“貧困母親救助金”,幫助申請房屋改造。這姑娘說得實在:“你家這么困難,我能申請多少救助就給你申請多少!”
林清田感到,陽光又灑在自家的小院里,笑容開始爬上一家人的臉龐。
讓范娜走進林清田家的,是去年7月臨沂市開展的干部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活動。“弘揚沂蒙精神、踐行群眾路線”,在這個主題下,全市8.1萬名干部走村入戶,結親連心,每人平均聯系35戶,覆蓋全市1000余萬群眾。每名干部在入戶“認親”以后,每年至少走訪1次、每兩個月至少聯系1次農家親戚,訪寒問苦,傳遞溫暖,通過縣、鄉、村三級網格,反映、解決群眾訴求。目前全市征集群眾訴求116948個,解決率達72.6%。
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除了幫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最根本的是讓他們富起來。在這方面,“第一書記”起了大作用。
郯城縣郯城街道榆林社區,由六個行政村合并而成,原來種小麥、水稻等作物,產量不低,收入不高,六個村都有欠賬。2012年3月,市檢察院干部張洪濤、戚洪波上任社區“第一書記”。他們在調研后認為,這里地多,又臨近全國聞名的苗木基地江蘇省沭陽縣,種花木肯定有出路。但很多群眾種糧慣了,不愿冒這個險。怎么辦?通過土地流轉,社區班子率先種植。花木見效快,前年4月種下,去年5月就收了,收入是糧食的幾倍,很快有30多戶種植花木。
產量大了,銷售是個問題。今年冬天,兩位“第一書記”和社區班子規劃建設了20萬平方米的專業市場。這個投資9800萬的項目,建成后不但方便本社區的花木銷售,還將輻射周邊社區及鄉鎮,能形成一個花木集散中心。
他們這樣做的背景是:臨沂從老區實際出發,將發展村經濟作為考核“第一書記”的一項重要內容。自2012年3月,臨沂作為全省先期試點,率先開展了選派“第一書記”工作,6427名機關干部被派到3227個基層黨組織任職。一年多來,“第一書記”們共為任職村上項目1465個。
■相關鏈接
“為民”指揮棒調動發展力量
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是臨沂黨員干部的執著追求。1995年臨沂在全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中率先整體脫貧,2004年又在全國革命老區中率先實現了GDP過千億、人均過萬元。近年來,臨沂市把促進縣域經濟科學跨越發展作為一場“新孟良崮戰役”,縣域經濟正實現“三年倍增、五年跨越”。
干群同心,其利斷金。這種“為民”指揮棒,調動起蒙山沂水間蘊藏的發展力量,2013年,臨沂市GDP預計將突破3300億元,增長11%以上,各級用于民生的財政支出占總支出的64.9%。
初審編輯:余梁
責任編輯:陳鳳祁
責任編輯:陳鳳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