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進城需產業支撐 “一體化”才有幸福感
今天下午,十一屆省政協委員宋守軍、張衛國、陳華和鄧相超,紛紛為我省城鎮化建設支招。他們認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既不只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也不僅是單純建樓造城,要通過“百強鎮”示范行動,發展產業體系支撐,讓中小企業更多參與解決農民融入城市過程中的就業問題,實現城鄉一體化,提高人民幸福感。

十一屆省政協委員、山東省住建廳副廳長宋守軍在接受大眾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山東城鎮化將重點實施“百鎮示范行動”。

十一屆省政協委員、山東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表示城鎮化需產業體系支撐,不單是建樓造城。

十一屆省政協委員、山東財經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華表示解決農民就業,中小企業是“主力軍”。

十一屆省政協委員、山東建筑大學教授鄧相超就新型城鎮化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記者問民生
話題3:新型城鎮化
農民進城需產業支撐 “一體化”才有幸福感
熱點事件:
上個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
大眾網濟南1月24日訊(記者 王磊 尹海洋)新型城鎮化發展,如何找準方向?今天下午,十一屆省政協委員宋守軍、張衛國、陳華和鄧相超,紛紛為我省城鎮化建設支招。他們認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既不只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也不僅是單純建樓造城,要通過“百強鎮”示范行動,發展產業體系支撐,讓中小企業更多參與解決農民融入城市過程中的就業問題,實現城鄉一體化,提高人民幸福感。
今年“百強鎮”示范帶動,讓農民進城找到飯碗
十一屆省政協委員、省住建廳副廳長宋守軍說,今年,山東城鎮化將重點實施“百鎮示范行動”,著重打造一批區域強鎮,甚至在全國具有標桿性的城鎮,探索出一種成熟的模式,以此引導推動全省城鎮化工作。
他認為,城鎮化不單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農民融入城市首先是生產性融入,沒有資金來源,生活上的融入不可持續。因此,在城鎮化過程中,城市要具有很強的生產功能,有足夠的產業體系支撐農民進城就業。否則就要出現南美部分地區因過度城市化,沒有很好解決就業問題而出現大量的貧民窟。另外,在農村,一方面要提高農業科技現代化水平,提高投入產出比;另一方面提高土地規模化經營,減少農業人口,通過新型農業合作社的方式,讓剩余農村勞動力到城市就業發展。
宋守軍說,在保證生產性融入城市的同時,農民通過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逐步解決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上融入問題。
城鎮化需產業體系支撐,不單是建樓造城
“一業興市”曾是山東城市建設的特點,單個重點產業往往造就了一個城市,但卻缺乏產業體系的支撐,造成了城鄉分割、缺乏連綿帶的現狀。十一屆省政協委員、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說,新型城鎮化不是突擊性的建樓造城,關鍵在于建設產業體系,這是內生動力。在他看來,這一體系應是生態增值,集約節約,綠色發展,要做到產業有機結合、大中小企業有機分工,最終達到“產城結合”。
以魯中和魯西地區為例,張衛國說,現代農業可成為這一地區新型城鎮化產業體系的支撐。“在過去,這些地區工業制造業落后是個短板,但現在卻成為城鎮化建設的后發優勢,因為現代農業比傳統工業增值能力要強很多,而且符合轉調的要求。”而對于發展較快的東部地區,張衛國說,城鎮化產業體系的建設應淘汰落后產能,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解決農民就業,中小企業是“主力軍”
在產業格局中,當前哪些企業最能及時解決農民進城后的就業問題呢?十一屆省政協委員、山東財經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華認為,中小企業對解決農業剩余勞動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小企存在“融資難”的問題。
陳華建議,發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設立中小企業信貸專營機構。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業經濟發展狀況較為熟悉的信息優勢,促進與中小企業“銀企”伙伴關系的建立,嘗試建立“小額貸款公司”和“村鎮銀行”等專門為城鎮中小企業服務的新型金融組織。
同時,優化金融市場結構,試行和發展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擴大證券化融資在融資總量中的比重,逐步改變目前間接融資比重偏大的金融市場結構。
“孵化“、“消納”、“反哺”,城鄉一體化提高幸福感
另外,十一屆省政協委員、山東建筑大學教授鄧相超建議,在城鎮化過程中,發揮“孵化”、“消納”、“反哺”三大功能,實現城鄉一體化。
鄧相超說,所謂“孵化”,是指在城鎮化建設中,立足于在推進小城鎮建設的同時,積極推動產業向西部農村轉移,實現以產業發展來“孵化”城鎮化的建設。“消納”,是指要客觀地評估現有的城鎮化發展的“承載力”水平,對未來發展設定一個“安全閥值”,讓現有城鎮積極有序地接納“新成員”。“反哺”,是指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發展中的一次財政支持力度,與對農民的二次財政轉移的支付力度,大幅度縮小城鄉居民的消費差距,使農民盡快分享到高速發展的紅利。他認為,這三大功能的發揮,可有效縮減目前的城鄉差異,提高城鎮化過程中群眾的幸福感。
相關鏈接: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責任編輯:馬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