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州市委書記吳翠云: |
| 建“幸福城市”敢為全省先 |
| ||
| 本報記者 廖雯穎 論經濟發展,德州并不是山東的最亮點,但這座樸實的魯西北城市,在全省率先提出要建設“幸福德州”的發展戰略目標。 18日,省人大代表、德州市委書記吳翠云向記者細細講述了她構想的德州幸福藍圖。她說,幸福不是經濟發達地區的特權,幸福指數也不一定和經濟水平成正比。穩定感、安全感、成就感、舒適感和歸屬感,綜合起來就是幸福感。 讓人民生活得 更有尊嚴、更幸福 齊魯晚報:今年德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幸福德州”,這在全省是第一個,德州在山東省經濟不算發達,卻率先提出要建設幸福城市,有什么底氣? 吳翠云: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幸福。幸福是動態的、感性的,我們不可能等到經濟發達了再去感知幸福,發展經濟與追求幸福并不矛盾。我認為,幸福不是經濟發達地區的特權,幸福指數也不一定和經濟水平成正比。 我們提出建設“幸福德州”,主要目的是堅持以幸福為導向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用發展創造幸福、用幸福評估發展,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相統一。建設幸福德州,是我們深入分析了所處的歷史階段、發展方位和面臨的挑戰機遇后作出的戰略選擇。 齊魯晚報:在您看來,怎樣的德州算是幸福的德州?如何將德州建設成一個令人向往的幸福家園? 吳翠云:我希望,未來德州的老百姓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能得到極大的豐富完善,城市秀美、經濟繁榮、人民安康、崇文尚德。具體來說,要增加群眾收入,讓老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憂,有穩定感;社會和諧、公平正義,有安全感;事業有成,受人尊重,有成就感;環境優美、生活方便,有舒適感;崇文尚德、守望相助,有歸屬感。穩定感、安全感、成就感、舒適感和歸屬感,綜合起來就是幸福感。 德州本身就是一座富有幸福底色的城市,以往我們所做的工作都是為了讓這里的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幸福,只是這次明確提出“幸福德州”的概念。要建設幸福德州,提高居民幸福指數,必須堅持民生為重,加快建立公共財政對民生事業的支出增長機制,在終身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服務和住房等方面,做到讓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 每年集中精力 辦好“為民十件實事” 齊魯晚報:民生工程搞得好,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數才可能上去。德州在民生方面做了哪些努力,下一步工作重點是什么? 吳翠云:要改善民生,有四項工作尤其要抓好:一是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提高群眾收入;二是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三是加強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四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德州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新鮮。 齊魯晚報:在未來一年,這四項工作將如何細化? 吳翠云:新的一年,我們突出構建就業保障、就學保障、就醫保障、社會保障、住房保障、文化服務六大惠民體系,著力保障改善民生,向著建設幸福德州的目標大步邁進。 為了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我們每年都集中力量辦好“為民十件實事”,較好地解決一批關系民生的實際問題。財政支出優先保障民生、公共資源重點傾斜民生。就業方面,2008年以來,德州累計新增城鎮就業30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4萬人。社會保障方面,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全面啟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現制度全覆蓋,70萬城鄉老年居民領取養老金。連續7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待遇,養老金實現翻番。城市低保標準每人每月增加80元,農村每人每年增加600元。 另外,我們的保障性住房建設也走在全省前列,開工建設33650套,竣工13310套,農房建設和危房改造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基礎教育方面,新建改造農村校舍271.8萬平方米,補充教師3600余名。基層醫療方面,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一體化管理的村衛生室全部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77%。 老百姓的生活質量還與文化服務水平密不可分。德州市博物館即將竣工,德州大劇院開工建設,市體育館、全民健身中心投入使用,為全市人民提供更多文化休閑去處。 齊魯晚報:德州將如何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一體化? 吳翠云:這幾年德州城鄉面貌發生很大變化,下一步,我們將合理確定城鎮發展的功能定位,繼續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統籌抓好中心城區、縣市駐地、小城鎮、農村社區的建設,加快形成城鄉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新格局。 具體來說有三點,一是加快拓展中心城區,實現“一百平方公里、百萬人口規模”雙百目標。二是加快縣城、小城鎮和農村社區建設。按照“小縣大城”的思路,重點實施縣城擴容提質戰略,做大城鎮容量,鼓勵縣城和周圍鄉鎮組團發展。小城鎮堅持科學定位,突出特色,著力培育一批工業強鎮、商貿大鎮和旅游名鎮。農村社區以兩區同建為突破口,有機結合生態文明鄉村建設,保障耕地不減和發展用地,還要保障農民利益。三是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濟樂、德商高速公路和濟齊黃河大橋建設,完成汽車總站改造和汽車北站主體工程,加快德大、邯濟鐵路和火車站片區建設改造進度,開工建設京滬高鐵綜合客運站。 3年內十大產業 全部達到千億級 齊魯晚報:無論是年前德州舉行的經濟工作會議還是春節后的市黨代會、兩會,德州都提出要加快實施產業強市的戰略,把打造現代產業體系放在了至關重要的位置,下一步德州將如何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吳翠云:經過多年的努力,德州各個產業比從前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德州產業還存在集中度差、核心技術掌握少、多數企業處于產業低端的情況。因此我們決定集中優勢率先突破,著眼未來頂層設計,全力實施“10+3”主導產業集群推進計劃。“10”,就是抓好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紡織服裝、化學工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現代物流、文化旅游、城市綜合體等十大現有優勢產業;“3”就是把握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超前謀劃好電子信息、交通裝備和現代服務業。 為了優化產業結構,我們專門成立了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責任制的領導小組,聘請了國內頂級規劃機構,編制現代產業體系總體發展規劃綱要和各個產業的發展規劃,確立3年內十大產業年銷售收入全部要達到千億級的規模。目前我們已經成功引進了動力鋰電池、紅星美凱龍國際廣場、中國建材集團“三新”產業園、國家太陽能光伏發電集中應用示范基地、山東寶雅新能源汽車、上海高榕集團食用菌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 齊魯晚報:德州是傳統農業大市,在突破傳統農業、提升現代農業方面,有哪些工作要做? 吳翠云:德州糧食生產已經“九連增”,連續八年全省第一,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現糧食畝產平均過噸、總產量超過百億斤,成為全國第一個整建制的地級“噸糧市”。去年年底,德州有四個縣在全國糧食生產表彰獎勵大會上受到表彰,這都是我們的傳統優勢。 |
張艷

我要評論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