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傳:讓鄉親們不再看天吃飯
2012-04-06 11:14:00 來源: 大眾網--大眾日報 我要評論
關鍵詞:
[提要] 這座攔水大壩,是郯城縣紅花鎮聯伍村村民劉吉傳自掏腰包修建的。如今,大壩雨季蓄水,旱季開閘,讓聯伍村村民擺脫了祖祖輩輩靠天吃飯的生活。
[提要] 這座攔水大壩,是郯城縣紅花鎮聯伍村村民劉吉傳自掏腰包修建的。如今,大壩雨季蓄水,旱季開閘,讓聯伍村村民擺脫了祖祖輩輩靠天吃飯的生活。
□ 本報記者 趙琳
從郯城縣紅花鎮出來一路向南,過了馬陵山,就會看到一汪碧綠的池塘。一座橫亙于兩山之間的攔水大壩牢牢“鎖”住了這汪綠色。
這座攔水大壩,是郯城縣紅花鎮聯伍村村民劉吉傳自掏腰包修建的。如今,大壩雨季蓄水,旱季開閘,讓聯伍村村民擺脫了祖祖輩輩靠天吃飯的生活。
一個年近六十的農民,平時靠電氣焊加工攢下來的積蓄,全部奉獻出來修建水庫供村民免費使用。3月31日,記者在大壩上見到劉吉傳,他說,修水庫一開始是為了完成父母夙愿,后來看到鄉親們受益,覺得花再多錢也值了。
50年前,劉吉傳的父親、時任聯伍村黨支部書記的劉開亮為解決農業生產用水難題,帶領村民奮戰一年,在馬陵山的山澗里筑壩建造水庫。就在大壩竣工前夕,山洪暴發,劉開亮到壩上開閘泄洪,不幸殉職。此后,劉吉傳的母親又加入到修壩的隊伍,但由于當時人力有限、技術力量薄弱,水庫建成后無法正常蓄水。兩度修建水庫都未能如愿,成了父母心中永遠的遺憾,也深深刺痛了劉吉傳的心。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在山上建成水庫。
說干就干。劉吉傳請來了縣里的水利專家和技術人員,經過精密測量和勘探,最終定位在一個30多米深的峽谷里建壩。2005年3月16日,大壩正式動工。
沒想到,動工第一天就發生了意外。由于山高路遠,駕駛打眼機的工人連人帶車翻到了山邊的干塘里。雖然人無大礙,但工人再也不愿干了。困難接踵而來:沙料石料幾天就漲次價,麥收農忙季節勞動力也變得緊張起來,下雨天生怕雨水沖了壩基、淹了器具。
“壓力再大,也得咬牙堅持下去。”山路迂回盤旋、崎嶇不平,運送建材物料的車只能開到山腳下,劉吉傳只好和工人們用手推車一點點往山上轉。一天下來,山上山下穿梭往返二十多個來回,膠鞋磨破了底,腳掌磨出了泡,晚上躺下來,渾身像散了架一樣。進入施工期后,資金難題又壓了過來。先期籌措的十幾萬元已所剩無幾。劉吉傳硬著頭皮跑遍了親戚朋友,“多的借幾千塊,少的只借了40多塊。最后,從信用社貸了20萬元,總算保證了工期。”
6月中旬,正當壩體澆灌進入關鍵時期,家中傳來了劉吉傳80多歲的老母親病危的消息。眼看老人家快不行了,劉吉傳的大兒子哭著跑上山來,求他回去看看,劉吉傳哽咽著說:“好好照看奶奶,大壩一澆灌完我就回家。”最終他沒能和母親見上最后一面。當壩體澆灌完他趕到家時,母親已永遠閉上了眼睛……
從建壩開始,劉吉傳就把家安在了山上。水庫建成后,他有了自己的打算,“水庫里養魚,山坡上種花種樹,搞一體化養殖,不出五年,山上林果飄香、雞肥鴨壯,貸款肯定還得上。”大壩建成后,遇到干旱天氣,劉吉傳就會放水為鄉親們澆地。去冬今春,臨沂市遭受百年不遇的干旱。看到鄉親們干涸的土地,他再次無償放水為鄉親們澆地。他說,4月份種花生,如果還不下雨,會再開閘放水。“我修這個大壩不是為我自己,就是想把水蓄起來,讓鄉親們不再看天吃飯。”
如今,壩邊的果樹開始掛果,水庫里養滿了魚。劉吉傳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等還完了款,有了積蓄,就開始水庫二期工程,把大壩加高、加長,實現蓄水50萬立方米。劉吉傳說,“我會一直堅持下去。我累倒了,也會讓兒孫們接著干下去。”
從郯城縣紅花鎮出來一路向南,過了馬陵山,就會看到一汪碧綠的池塘。一座橫亙于兩山之間的攔水大壩牢牢“鎖”住了這汪綠色。
這座攔水大壩,是郯城縣紅花鎮聯伍村村民劉吉傳自掏腰包修建的。如今,大壩雨季蓄水,旱季開閘,讓聯伍村村民擺脫了祖祖輩輩靠天吃飯的生活。
一個年近六十的農民,平時靠電氣焊加工攢下來的積蓄,全部奉獻出來修建水庫供村民免費使用。3月31日,記者在大壩上見到劉吉傳,他說,修水庫一開始是為了完成父母夙愿,后來看到鄉親們受益,覺得花再多錢也值了。
50年前,劉吉傳的父親、時任聯伍村黨支部書記的劉開亮為解決農業生產用水難題,帶領村民奮戰一年,在馬陵山的山澗里筑壩建造水庫。就在大壩竣工前夕,山洪暴發,劉開亮到壩上開閘泄洪,不幸殉職。此后,劉吉傳的母親又加入到修壩的隊伍,但由于當時人力有限、技術力量薄弱,水庫建成后無法正常蓄水。兩度修建水庫都未能如愿,成了父母心中永遠的遺憾,也深深刺痛了劉吉傳的心。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在山上建成水庫。
說干就干。劉吉傳請來了縣里的水利專家和技術人員,經過精密測量和勘探,最終定位在一個30多米深的峽谷里建壩。2005年3月16日,大壩正式動工。
沒想到,動工第一天就發生了意外。由于山高路遠,駕駛打眼機的工人連人帶車翻到了山邊的干塘里。雖然人無大礙,但工人再也不愿干了。困難接踵而來:沙料石料幾天就漲次價,麥收農忙季節勞動力也變得緊張起來,下雨天生怕雨水沖了壩基、淹了器具。
“壓力再大,也得咬牙堅持下去。”山路迂回盤旋、崎嶇不平,運送建材物料的車只能開到山腳下,劉吉傳只好和工人們用手推車一點點往山上轉。一天下來,山上山下穿梭往返二十多個來回,膠鞋磨破了底,腳掌磨出了泡,晚上躺下來,渾身像散了架一樣。進入施工期后,資金難題又壓了過來。先期籌措的十幾萬元已所剩無幾。劉吉傳硬著頭皮跑遍了親戚朋友,“多的借幾千塊,少的只借了40多塊。最后,從信用社貸了20萬元,總算保證了工期。”
6月中旬,正當壩體澆灌進入關鍵時期,家中傳來了劉吉傳80多歲的老母親病危的消息。眼看老人家快不行了,劉吉傳的大兒子哭著跑上山來,求他回去看看,劉吉傳哽咽著說:“好好照看奶奶,大壩一澆灌完我就回家。”最終他沒能和母親見上最后一面。當壩體澆灌完他趕到家時,母親已永遠閉上了眼睛……
從建壩開始,劉吉傳就把家安在了山上。水庫建成后,他有了自己的打算,“水庫里養魚,山坡上種花種樹,搞一體化養殖,不出五年,山上林果飄香、雞肥鴨壯,貸款肯定還得上。”大壩建成后,遇到干旱天氣,劉吉傳就會放水為鄉親們澆地。去冬今春,臨沂市遭受百年不遇的干旱。看到鄉親們干涸的土地,他再次無償放水為鄉親們澆地。他說,4月份種花生,如果還不下雨,會再開閘放水。“我修這個大壩不是為我自己,就是想把水蓄起來,讓鄉親們不再看天吃飯。”
如今,壩邊的果樹開始掛果,水庫里養滿了魚。劉吉傳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等還完了款,有了積蓄,就開始水庫二期工程,把大壩加高、加長,實現蓄水50萬立方米。劉吉傳說,“我會一直堅持下去。我累倒了,也會讓兒孫們接著干下去。”
余梁
![]()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