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照顧孤寡無怨無悔
馮克香,女,1968年7月生,沂源縣南麻街道雕崖村村民。29年來,她無怨無悔悉心照顧夫家無兒無女的大伯、三伯,不僅贏得了鄉鄰的廣泛好評,也帶動了周邊村子形成孝老愛親的良好氛圍。
馮克香,女,1968年7月生,沂源縣南麻街道雕崖村村民。29年來,她無怨無悔悉心照顧夫家無兒無女的大伯、三伯,不僅贏得了鄉鄰的廣泛好評,也帶動了周邊村子形成孝老愛親的良好氛圍。
新媳婦陪大伯三伯一塊過團圓年
雕崖村村民王成軍有兩個親叔叔:大伯打了一輩子光棍,三伯從小精神有問題,兩兄弟一直在一塊過日子,相互照應,日子過得很是凄苦。1990年冬,22歲的馮克香嫁給了王成軍,那時候正趕上過年,新媳婦馮克香覺得別人家家戶戶過團圓年,闔家歡樂,可憐大伯、三伯卻只能相互依靠,十分冷清,兩個光棍又不會做飯,平日里也就是吃個煎餅就咸菜,連頓熱乎餃子也吃不上,于是馮克香便與丈夫商量一塊去和大伯、三伯過年。別看馮克香年紀輕輕,卻干得一手好活,給兩個長輩包頓水餃吃,和面、剁餡、包餃子一氣呵成。丈夫則幫著兩位大伯屋里屋外的打掃屋子,一直冷清的老房子里頓時充滿了溫馨的氣氛。從那以后,馮克香兩口子每年都是陪大伯、三伯一塊過節。

29年無微不至照顧好大家庭
不光是過年過節,平日里馮克香也是無微不至地照顧兩位長輩,農忙的時候馮克香兩口子除了要種自己家的地,還要幫著大伯、三伯干活。三伯有精神病,有時清醒有時糊涂。那一年三伯病得厲害,馮克香就和親戚們商量,大家一塊幫著給三伯治病,還自掏腰包為三伯交了好幾千塊錢的醫藥費。2004年,馮克香的公公患上肺癌,要經常去縣醫院化療,丈夫在家管理大棚,馮克香就陪著公公坐一個多小時的客車到縣醫院化療,僅僅半年時間,馮克香陪就著公公化療了38次,平均每個月至少去6次!每次化療回家,馮克香都顧不上休息,趕緊給公公和大伯做飯吃。馮克香家是普通的農民家庭,家里僅僅靠種糧食、打零工來維持基本生活,上要照顧父母,下要養育兒子,再加上兩個無依無靠的大伯、三伯,這樣的情況對一個本就不富裕的農村家庭來說是不小的壓力和負擔。然而,生活的拮據絲毫沒有減弱他們的孝心善行,他們不但在父母跟前端茶做飯、孝敬伺候,而且還像照顧自己父母一樣照顧大伯、三伯,家里做什么好吃的總是要先給長輩送過去,生病住院就跑前跑后地照顧,逢年過節還要添置新衣,無論是棉襖大褂還是內衣內褲,由里到外全部都是馮克香一手操辦。馮克香從來不會因為辛苦而抱怨一句,更不會因為花錢而有所不舍,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馮克香這一照顧就是29年!
盡孝為大伯繳納養老基金
2017年,三伯去世了,老房子里只剩下了大伯一人,馮克香便更加細心地照顧大伯。這一年冬天,馮克香聽村里的孝善理事會在廣泛宣傳孝善養老工作,子女按標準為貧困父母繳納孝善養老基金,然后政府進行財政補貼,每個月按時將本金及利息發放到貧困老人手中。在仔細咨詢之后,馮克香明白這是黨和政府為貧困戶出臺的一項好政策,而大伯也剛好滿足條件,當即就表示要參加。可當時她自己的兒子已經29歲了,正在籌錢準備在縣城買婚房,現在房價這么高,對于普通農民家庭來說,買房壓力特別大,幾千塊錢并不是一筆小數目,更何況兒子結婚,哪個地方不得用錢,恨不得把錢一個掰成兩瓣花。一面是自己的親兒子,一面是孤苦伶仃的大伯,馮克香卻沒有一絲猶豫。馮克香的兒子從小在這樣家庭環境中長大,特別支持母親的決定,他說錢可以再掙,房子可以住小的,但孝順長輩卻一刻也不能耽擱。當村里一些貧困老人的親兒子、親女兒還在心疼錢、猶豫不決的時候,馮克香就率先按照當時最高標準為大伯繳納了3600元的養老基金,這樣大伯每個月都有生活費可領,政府的惠民政策讓大伯的晚年生活沒有了后顧之憂。當時在開展這項工作的時候,卻還有很多親生子女都不愿意為父母出錢辦理。
當有記者采訪馮克香的時候,問她,這些年你照顧大伯、三伯,應該花了不少錢吧?馮克香帶著農村婦女特有爽朗的笑聲說:其實我沒花啥,只不過是平日給他們做做飯、洗洗衣服啥的,沒用我操多少心,我也沒做多少事,孝順長輩這都是應該的。馮克香是再普通不過的農民,過著再平凡不過的日子,在她看來,孝敬雙親和大伯、三伯是她的本分,不值一提。幾十年來,她端茶送飯,跑前跑后,隨叫隨到,從沒有一句怨言。她用孝心把平凡的日子過得不平凡,把普通的人生經營得不普通。大伯如今已是84歲高齡,在馮克香多年無微不至的照料下,身體十分硬朗,精神頭也很好,每天都是樂呵呵的,就在不久前為老年人免費查體時,大伯身體各項指標都非常好。村里人經常感嘆說:雖然馮克香不是他親閨女,但比親閨女還要孝順!
責任編輯: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