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午,來自濰坊護理職業學院藥學系的大學生志愿者孫浩博在山東省立醫院完成了造血干細胞采集,成為了濰坊護理職業學院第一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他所捐獻的造血干細胞已送往河北第二醫科大學,挽救一名12歲少年的年輕生命。
“這是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擔當”
孫浩博,男,1998年出生,是濰坊護理職業學院藥學系在讀大學生。他在2017年6月“世界獻血者日”之際,參與了無償獻血活動,并進行了造血干細胞捐獻留樣入庫。2018年12月,孫浩博接到了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的通知:他與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相合。“收到這個消息后,我很激動,沒有猶豫,表示愿意捐獻造血干細胞,而且家人也同意并支持我捐獻救人。”
2019年3月1日,孫浩博再次接到了紅十字會的電話,知道自己即將赴濟南實施捐獻時,濰坊護理職業學院領導、老師非常支持他的無私高尚的行為。為了能順利完成捐獻,在老師、同學和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孫浩博每天都進行適量的運動,并在飲食上合理增加營養,為順利完成捐獻積極準備。
“捐獻造血干細胞,不僅可以救治白血病患者,更是一名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擔當。”孫浩博在走進山東省立醫院造血干細胞采集中心之前說。孫浩博的母親在膠州市紅十字會工作,多年來,他在母親的影響下,很早就成為一名紅十字志愿者,多次參加義演義賣公益活動,并到貴州邊遠山區進行支教。考入濰坊護理職業學院以后,學校濃厚的 “人道、博愛、奉獻”南丁格爾精神感染著他,立志忠誠履行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刻苦學習,汲取知識,將來奉獻社會。在校期間,他積極參加送醫下鄉、關愛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無償獻血等志愿服務活動。在濃厚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氛圍的熏陶下,幫助身邊的貧困家庭,為需要的人捐贈衣物,這些校園里經常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中都能看到孫浩博的身影。
“給我放一段亮劍主題歌”
3月22日到達山東省立醫院后,孫浩博開始按照醫學要求分段注射動員劑。醫生擔心有生理反應,就給他開了止痛藥,叮囑他如果有疼痛感覺可以吃藥止痛。具備藥學專業知識的他擔心服藥會影響造血干細胞的質量,以堅強的毅力,抗住了藥物反應,始終沒有服藥,他要以最好的狀態捐獻出質量最好的造血干細胞。
3月27日上午早晨,孫浩博提前來到醫院造血干細胞采集中心,經過醫學分析鑒定后,可以進行采集。雖然在此之前他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是到了這一時刻,不免有些緊張。只見他冷靜了片刻,深深地做了幾次深呼吸,然后堅強地舉起拳頭,向前來看望慰問的省市紅會領導、學校老師以及采訪記者示意,仿佛告訴大家:“你們放心,我會堅強!”大家也不約而同地為他點贊加油。
那是一個特殊的環境——潔凈、肅靜,采集干細胞的精密儀器已經運轉。9點,孫浩博靜靜地躺在床上,身上的血液通過儀器,分離出一滴滴造血干細胞。
“嘀嘀嘀嘀”儀器發出了提示音。孫浩博嘴上不說,但是儀器已經顯示此刻的他非常緊張。為了緩解壓力,母親給他讀書,播放催眠音樂。
“媽媽,給我播放一段亮劍主題歌吧。”在場的所有人震驚了,感動了,流淚了。
“紅旗飄飄,軍號響,劍已出鞘,雷鳴電閃,狹路相逢勇者勝”,隨著震撼人心的音樂,孫浩博更加堅強起來、平靜下來,采集逐漸順利。
干細胞采集要求捐獻者要在床上靜躺,四個小時左右,不允許身體翻動。三個小時過去了,此時孫浩博累了,從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出,此時他多想伸展一下身體。但是為了采集順利進行,他忍住了,堅持,堅持……
“把質量最好的干細胞給他(她)”
“雖然我們從不相識,但是你的善舉救了我們一家,也重新給我們帶來了希望。千言萬語說不盡對您的感激,也表達不盡千絲萬縷的救命之恩。”
造血干細胞捐獻有個規定,捐受雙方所有的信息都要保密。此時,孫浩博只隱約得知對方是一個小學生,其他一無所知。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12點半,采集量已經達到190毫升,已接近醫學要求的200毫升。
“醫生,再采一點吧,我能堅持住,我要把質量最好的干細胞給他(她)。”
午后1點,整個干細胞采集圓滿結束,孫浩博深深喘了一口氣,如釋重負。按照醫學要求,必須在嚴格的保存條件下,十七個小時內輸入患者體內。
“我替患者給你鞠個躬。”河北第二醫科大學的醫務人員攜帶剛剛采集的造血干細胞,臨走時給孫浩博深深的鞠了一躬。
省市紅十字會的領導來了:“孫浩博,好樣的,你是全省最年輕的捐獻者,也是第一位紅會工作人員直系親屬捐獻者!”
濰坊護理職業學院學院的院長和老師來了:“孫浩博同學,你是我校第一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我們為有你這樣的好學生感到驕傲!”
等待已久的齊魯電視臺、濟南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記者圍了上來:“我們要把你的事跡宣傳出去,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細胞行列里來。”
此時,興奮的人們似乎忘記了一直默默不語、暗暗流淚的孫浩博的母親。四個多小時以來,擔憂、心疼、忐忑,那顆懸著的心終于落地。她是膠州市紅十字會副會長,也是一位普通的母親……
“采集量和細胞活躍度完全達到醫學要求。”下午三時,醫院造血干細胞采集中心打來電話。
孫浩博,一個平凡的在校大學生,做出了救人一命的不平凡的事。他用自己的鮮血踐行了一個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擔當。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