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立文,男,漢族,1964年7月生人,鄄城黃河河務局高級技師,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
多年來,他積極投身扶貧濟困、尊老愛幼、奉獻愛心等一系列公益活動中。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將“幫助別人、快樂自已”的生活方式,感動了身邊的人,同時影響了更多的社會各屆愛心人士也加入到志愿服務中來。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微信的普及,他加入了多個傳統文化和慈善公益群,積極參加每次群里組織的公益服務活動。幾年來,他和伙伴們圍繞敬老、扶幼、助殘、環保、助學、賑災、募捐等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長期為社會各類弱勢群體提供愛心服務,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
2017年四月,他積極響應菏澤市傳統文化工作站站長王美云(原牡丹區文化局局長)倡導的全市助教活動,一次性為全市貧困生捐贈書包270個,價值近8000元;同時還為貧困外出打工勞務人員捐贈行李包200個,價值2000多元。還多次參加敬老愛心餃子宴活動,每次他不但做義工,還自費買油或買面。
他不但積極相應群里組織的公益活動,只要看到群里有困難求助的消息,他都會盡力捐助,每次一百二百的不說。鄆城病危少年夏子行家境貧寒,無奈在網上求助,他知道情況后,去醫院看望并鼓勵孩子與病魔斗爭的勇氣和信心,一次性捐資500元;東明縣海頭鄉燒傷少年劉思雨,父親偏癱多年,家境貧寒,急于做手術,無奈在網上求助,他去醫院看望,并捐資500元。
盧立文從小就是個熱心腸,看到別人的疾苦就得幫的人。參加工作后,他經常利用節假日,幫助身邊的鄰居、路人,還去福利院做義工。他做慈善是隨遇而做、從小而做,只要見到路上有障礙物,不管他有多急的事,都要停下來把障礙物清除后再走,以免給過往車輛和行人釀成傷害和事故的發生。
2017年8月,他開車去東明辦事,剛過東明海頭,看到一輛農用三輪車翻到路溝里,旁邊坐著三個受傷人員。他二話沒說,停下車就去查看情況,同車人都極力反對,他只有一句話:(我不能見死不救,天大的事救人要緊)。經過詢問才知道,他們是牡丹區白虎集附近的,去東明給老伴看腰疼病回來,不慎出了事故。當時駕駛員右胳膊被三輪車砸傷,血流不止;老伴腰部摔傷,疼的不能動彈;懷孕五個多月的兒媳婦一直捂著小腹。盧立文看到這情況,什么也不顧,一邊電話通知傷者家人,一邊將三個人背上車,緊急送往附近的海頭鄉衛生院救治。由于他們是剛治病回來,身上的錢所剩無幾,盧立文毫不猶豫的為他們墊支600元的檢查費和醫療費。還為他們買水喝,買毛巾將身上擦洗干凈,樓上樓下為他們做檢查,包傷口。一直忙活到下午一點,傷者家人趕到他才悄然離去。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鄄城縣舊城鎮周樓村出家老和尚釋存海(法號),現年90歲。由于老人早年得的是脈管炎,導致雙腳從腳面到腳脖大面積的嚴重潰爛。正值夏天,腐肉味刺鼻難聞,蛆從僧襪里面往外爬。盧立文忍著難聞的腐肉味,用清水為老人洗腳,剔出腐肉里面的蛆,又買來生理鹽水、雙氧水等藥品為老人療傷。他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到東明集天健醫院可以治療老人的傷后,自費安排老人住院治療。由于老人行動不便,加上他是和尚,有戒律,不能吃醫院食堂的飯,所以他又自費為老人請了護工。從此以后,他每個星期天都要去東明看望和護理老人。經過四個多月的住院治療,老人的腳已經痊愈,于2017年12月6日出院。出院后,盧立文把他送到老家周樓村,安排在村老年公寓房內居住。并為老人買了生活用品和過冬棉衣以及取暖設備。在這四個月里,盧立文共計為老人花費兩萬二千多元。并且他還發愿,以后會經常看望老人,照顧老人。
盧立文就是這樣默默付出精力、財力和時間。有人說他很傻,有人不理解,有人說他有目的。面對這些話語,他總是淡淡一笑。盧立文經常這樣說到“公益事業就是我每天要做的事,不是等到將來有機會再做!我的快樂來自于幫助他人,奉獻社會,我常常能從這些中發現我自己的人生價值。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服務社會這條道路上一路走來,既有辛苦,也有歡樂;既有難過,又有難忘;既有淚水,更有汗水。但是經過服務大家、服務大眾的洗禮,我平凡的人生不再平凡!”
所獲主要獎勵:
1、2017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泰山產業領軍人才”
2、2016年被黃河水利委員會授予“黃河水利委員會河道修防工首席技師”
3、2015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4、2012年獲得“全國技術能手”;
5、201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 “山東省首席技師”;
6、2011年獲得“第七屆全國水利技術能手”。
責任編輯:劉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