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探海底奧秘的科學家
巾幗不讓須眉,她是遠洋科考“女首席”。憑著對專業知識的熱愛和鉆研,2006年周慧順利拿到了博士學位,進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工作。周慧是中科院首位遠洋科考的女首席科學家,即便在全國遠洋科考領域,“女首席”也是鳳毛麟角。而1978年出生的周慧,已經三度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太平洋科學考察試驗研究”聯合航次的首席科學家,在涵蓋了物理、生物、生態、化學等多學科的遠洋綜合科考航次中運籌帷幄。

周慧(右三)2016年成功回收西太平洋PIES
人物介紹
周慧,女,1978年12月生,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要事跡
巾幗不讓須眉,她是遠洋科考“女首席”。憑著對專業知識的熱愛和鉆研,2006年周慧順利拿到了博士學位,進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工作。周慧是中科院首位遠洋科考的女首席科學家,即便在全國遠洋科考領域,“女首席”也是鳳毛麟角。而1978年出生的周慧,已經三度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太平洋科學考察試驗研究”聯合航次的首席科學家,在涵蓋了物理、生物、生態、化學等多學科的遠洋綜合科考航次中運籌帷幄。2016年,她隨“科學號”考察船在西太平洋執行科考任務歸來,首次以百分百成功率回收我國首個“西太平洋深海壓力逆式回聲儀(PIES)觀測陣”。2017年,周慧應央視《開講啦》欄目邀請,通過由淺入深的故事,向廣大觀眾講述我國從海洋大國邁向海洋強國的歷史進程。
遠洋科考任務艱巨,不僅是對身體素質的嚴格考驗,更是對統籌調度能力的巨大挑戰。2016年“科學號”剛出海沒兩天,就在原定的首個作業斷面北緯20度附近遭遇了第一個臺風“鲇魚”。周慧當機立斷,迅速南移,在北緯16度附近開啟作業。“我不能一出海就把幾百萬的設備弄丟了,如果當時強行作業的話,可能后面的任務反而不能及時完成了。”果然不出所料,雖然避開了臺風“鲇魚”,但是航次后期又接連遭遇了強臺風“莎莉嘉”和“海馬”,“科學號”不得不避風。這時航次面臨著“砍站”(取消部分站點的觀測)的無奈,周慧靈機一動:雖然臺風耽誤了作業,但“臺風”的到來剛好為研究它提供了良機。她果斷決定在避風途中臺風經過海域進行調查,避風后又回到原來的測點進行觀測取樣,獲取了強臺風過境前后的寶貴的海洋環境數據和生物生態樣品。
克服種種困難,她在蔚藍海面綻放光彩。遠洋科考除了專業需求,也是個體力活,許多科研設備因為要調試都需要科學家自己搬來搬去。“科學號”上回收的PIES設備,每個都重達30多公斤,男科學家一人就能搬起,周慧則需要和另外一名女科學家一起抬著設備行走。“暈船”也是周慧最怕的事情,出海頭兩三天,她幾乎都不敢回位于船艙上層的房間,要努力克制著嘔吐的感覺,實在難受的時候,要找個地方蹲下來。比暈船更難熬的是對兒子的思念。每次出海,至少需要一個月,海上信號不好,并不能時時和家人聯系,周慧就提前把兒子的照片和視頻都存到電腦里,思念的時候,就一張張、一遍遍地翻看,聊以慰藉。
獲得的主要榮譽
作為骨干成員獲得2017年度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熱帶太平洋西邊界流研究集體”稱號。
責任編輯:王樂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