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守蘭,1951年2月出生,山東兗州人,現為兗州區大安鎮周家村人。
在大安鎮周家村最東頭的一戶農家,有兩間偏房和一個小院子,曹守蘭一家四口就住在那里。曹守蘭家是村里的精準扶貧戶,她和丈夫周傳政今年都已66歲,年事已高,且夫妻倆都患有嚴重的腰椎病、頸椎病,沒有勞動能力,依靠政府的低保和養老金勉強度日。女兒在濟南學習護理專業,功課繁忙,學費高昂。生活雖然清苦,但在曹守蘭的操持下,日子過的很和睦,夫妻融洽,女兒孝順。
曹守蘭兄妹3人,有兩個哥哥,還有一位今年已經105歲的老母親。大哥今年年逾八旬、身體多病,大嫂已經去世。二哥一家住在鄒城市,二嫂常年體弱多病,患有腫瘤、腦血栓,每月要去江蘇省檢查治病。由于兩個哥哥都無法照顧老母親,曹守蘭和丈夫商量后,便于2013年將老人接到自己家里照料。
將老母親接到家里以后,曹守蘭和丈夫對老人的照顧無微不至。老人年齡大了,每天都醒得很早。為了照顧好老人,曹守蘭每天四點多就起床,起床后趕緊燒水、打掃庭院,然后伺候老人洗漱。老人洗漱完之后,曹守蘭便開始做早飯。為了讓老人吃的可口,曹守蘭每天都是換著花樣的給老人做飯。為了讓老人補充營養,曹守蘭每隔幾天就要給老人改善一下伙食。在曹守蘭的操持下,日子過得雖然清苦,但老人卻過的很是舒心。吃完早飯,曹守蘭時常會攙著老母親在村里頭逛街遛彎,與鄰居嘮嘮嗑、說說話。老人家喜歡到農田里逛逛,但是年齡大了走的慢,于是兩個人就邊走邊歇,有時候大半個上午就這樣過去了。但是,母女二人說說笑笑的身影被村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無不交口稱贊。
老人食欲不好,吃飯吃不多,但是總喊餓,于是夫妻二人就放一些零食在小飯桌上,老人餓了隨時可以拿起來吃一些,買零食的錢是夫妻二人省吃儉用攢下來的。曹守蘭說:“老娘年齡大了,我們做兒女的再節省也不能虧了母親的嘴”。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就在今年的二月份,老人家夜里睡覺時不小心從床上跌下,摔壞了腿,徹底無法走路了。曹守蘭夫妻二人不忍心讓老人長期臥床,便咬咬牙東拼西湊借錢為老人買來了輪椅,以便推著老人出去遛彎,讓老母親能夠高興一些。自從摔壞了腿,老母親越發像小孩子,時不時就會發脾氣,也不愿意待在家里。為此,夫妻二人每天都要推著老人在村里來回的逛上三四個鐘頭。對此,曹守蘭夫妻倆從無一絲怨言,反而樂呵呵地說:“俗話說老小孩兒、老小孩兒,家有一老是我們的福氣”。輕松的語氣,讓人無不感動。為了更好地照顧老人,夫妻倆對老人的日常起居制定了詳細的時間表:早上5點起床洗漱,5點半吃早飯,6點半出門遛彎,九點吃早午飯,12點吃午飯,12點半午休,下午3點幫老人按摩,下午4點半吃晚飯,下午5點半出門遛彎,晚上8點幫老人擦洗身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曹守蘭每天重復著一樣的“工作”,毫無怨言、從不厭煩。
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是多年來曹守蘭夫婦卻用無怨無悔的悉心照顧,讓老母親時刻感受著親情的無微不至。面對眾人的夸贊,曹守蘭總是淡淡的說“人上了年紀總得有人養吧,送到敬老院倒是可以,但是哪有在自己家照顧的好呀。養兒就是防老,我們做兒女的有這個義務。”話語雖然樸實,但卻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曹守蘭用自己無微不至的悉心照顧,詮釋了孝的真諦,為街坊鄰居樹立了孝老愛親的榜樣。在曹守蘭的影響和帶動下,周家村已經形成了孝老愛親的良好風尚,多年來村里從未出現過一次虐待老人或遺棄老人的現象,善待老人、關愛兒童、鄰里友善在村里蔚然成風。
責任編輯:趙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