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成“母女”
在辛莊鎮侯家臺村,說起李桂鳳,村里人無不豎起大拇指,對這位孝敬婆婆的好兒媳大加稱贊。雖然她的婆婆不是“親”婆婆,但是十幾年如一日的細心照顧,讓這對婆媳成了“母女”,成了孝敬老人、家庭和睦的典型代表。
在辛莊鎮侯家臺村,說起李桂鳳,村里人無不豎起大拇指,對這位孝敬婆婆的好兒媳大加稱贊。雖然她的婆婆不是“親”婆婆,但是十幾年如一日的細心照顧,讓這對婆媳成了“母女”,成了孝敬老人、家庭和睦的典型代表。
剛進門就承擔起照顧婆婆的責任
1996年,李桂鳳經人介紹認識了丈夫侯加啟,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當時,侯加啟家里在村里是數得著的貧困戶,李桂鳳的婆婆常年有病,生活幾乎不能自理,李桂鳳就擔負起了照顧婆婆的擔子,洗臉、洗頭、洗腳、剪指甲,這些李桂鳳都沒有任何怨言,直到李桂鳳的婆婆去世。
看到公公才五十多歲,而且照顧久病的婆婆一輩子,吃了不少苦,于是李桂鳳跟丈夫侯加啟商量后,就跟公公做工作,讓他再找個伴,這樣能夠相互照應,可他們的提議遭到了公公的拒絕,之后侯加啟又瞅機會做老人的工作,老人也慢慢想開了,接受了孩子的建議。2003年,李桂鳳的公公跟鄰村的韓其蘭結婚,結婚之后的兩位老人感情很好,日子過得也算是幸福,這讓侯加啟夫婦感到欣慰。
家庭變故沒有改變孝敬老人的初心
2014年,李桂鳳的公公因為癌癥去世,這讓韓其蘭在傷心之余也犯起了難:離開侯家回去,雖然那邊的兒女也很孝順,但是總不是那個事,不回去在這邊,感覺又沒有了依靠。看出婆婆顧慮的李桂鳳主動找婆婆談心,“有我們一口飯吃就有你的,我們會一如既往的把你當親媽一樣對待,如果要想回原來的家,你跟俺爸家里的東西我們都不要,你可以都帶走。”感受到兒媳婦的真誠,婆婆韓其蘭最終決定留在了已經生活了十幾年的侯家,而李桂鳳對婆婆的照顧也是沒有因為家庭的變故二發生改變,這讓婆婆韓其蘭心里感到很幸福。
“人都有老的時候,孝敬老人是天經地義的,不管是娘家那邊的父母,還是這邊的婆婆,都是一樣的,都需要我們年輕的去好好關心照顧。”李桂鳳說。受大人的影響,李桂鳳的兩個女兒也非常孝敬老人,雖然他們知道奶奶不是“親”奶奶,但她們照樣有好東西就給奶奶留著。李桂鳳和丈夫侯加啟平時都是種地,農閑時侯加啟到城里的建筑工地打工,而李桂鳳則到附近村的塑料編織袋廠打工,為了這個家,夫妻二人平時都閑不住,但是一旦婆婆有事,再忙她也第一時間回家。
韓其蘭說:“我在這個家待了十三年了,雖然不是親生的,但媳婦和兒子對我都很好,我打心里很滿足,很感謝他們,雖然不是親生的,但我覺得跟親生的一樣。他們都很忙,有時候不想給他們添負擔,但是他們卻有時間就往我這跑,我有個身體不舒服就拉著我去看病,這不前年我生病,他倆聽說大王莊那邊有偏方,10天左右去一趟,連著跑了三趟。”
“侯加啟和李桂鳳兩口子孝敬老人,在村里受到大家的稱贊,尤其他們家庭特殊,這種情況下還做得這么好不簡單啊。”村文書侯合孔介紹,這幾年村里“四德工程”建設效果很明顯,李桂鳳一家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村里成為了孝敬老人,家庭和睦的好榜樣。
責任編輯: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