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照亮生命
他是一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與患者素不相識卻毅然決定捐出"生命的種子"。 他那看似簡單地挽起袖口的行為告訴我們:手心傳遞,讓生命延續!


王棟,男,1971年11月生,濰坊市公路工程監理處財務科科長。
他是一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與患者素不相識卻毅然決定捐出"生命的種子"。 他那看似簡單地挽起袖口的行為告訴我們:手心傳遞,讓生命延續!
說起王棟來,同事們對他的印象大都是低調,平時默默無聞的工作,有時候加班到深夜,從單位門口經過,抬頭,看到他辦公室的燈還在亮著。可是,在公益事業上,他卻從不是一個低調的人。他曾不止一次的參加無償獻血,也曾一次次對貧困兒童進行捐款,平時大大小小的志愿活動更是少不了他。
那是2009年的一個普通周末,王棟又一次去無償獻血時留下血樣,成為了中華骨髓庫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的一員。三年過去了,他幾乎都已經忘記了那次普通的獻血,可就在2012年7月,王棟突然接到電話,得知他與遠在北京的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三年過去了,對于很多人來說,當初捐獻時的沖動可能已經變為恐懼和退縮。而在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詢問王棟的意見時,他卻毫不猶豫的答應下來,當工作人員建議他跟家里人商量一下再做決定的時候,他的回答是"家里人的工作我來做。"
其實就在4月份,王棟自己也剛剛做完左小指軟骨瘤手術,身體還在恢復階段。可即便是這樣,他也沒有絲毫的畏縮和猶豫。他積極地配合精確配型和體檢,滿心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挽救另一個生命。
當經過層層檢查,當最終的捐獻通知單遞到他手上的時候,他終于舒心地笑了。他為自己能夠挽救一個生命而欣慰和自豪。8月29日,王棟在妻子的陪同下踏上了去濟南的火車,他把這次旅途稱為生命之路,一條通向生命和希望的道路。
為期4天大量動員劑的注射,王棟出現了腰痛、心臟早搏、虛弱無力等不良反應,此時的他可以選擇放棄,可他還是咬牙支撐了下來。9月3日,王棟終于進入了干細胞采集室。四個多小時的緊張等待,手術獲得了圓滿成功。采集后的造血干細胞隨即被送往首都醫科大學玄武醫院,輸入患者體內。術后,他在微博中寫到,身體很疲勞很虛弱,可是一想到有一個人正在等待,有一個家庭正在期盼,他就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在接到移植手術成功的消息的時候,王棟喜極而泣,能夠挽救一條生命,能夠幫助一個家庭,痛,也是幸福的;淚,也是喜悅的。也許,沒有比眼淚更真實的語言,也許,這就是愛的力量。
手術后,王棟只在家休息了幾天就又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他說,財務科工作事無巨細,細碎繁瑣,他心心念念掛著工作,在家歇不住。參加工作多年來,他都是這樣一心撲在工作上,經常加班到深夜。各項工作他都細心認真,從未出過任何錯誤和紕漏。
捐獻完后,王棟說自己好像獲得了另一次新生。他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活,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公益中去。2013年6月,他參加了由濰坊市社區義工聯合會組織的"例行義診、探望老人"活動,青州市廟子鎮楊集安村是一個位于濰坊市和淄博市交界處的小山村,海拔800多米,村里只有10個老人,山上各方面條件都很艱苦。濰坊市社區義工聯合會每個月都會組織義工到山上為老人服務。王棟積極報名并組織親友參加,在楊集安村,王棟為老人打掃庭院、挑水,陪老人聊天,幫助醫務人員為老人體檢,忙得不亦樂乎。另外,他還參加了老年法義務宣傳活動、文明交通志愿者活動和無車日環保活動等。他說,做好事很容易,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以后有這種活動,他都會參加,因為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收獲了幸福和滿足。
讓我們每個人都在這有限的生命中綻放自己的人生禮花,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讓我們每個人都用行動傳遞愛,因為愛,會讓生命走的更遠。愛,會讓心更加寬廣。
王棟曾于2009年、2010年獲得濰坊市公路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12年被濰坊市紅十字會授予"捐獻先進個人"。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