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采法,男,1963年4月出生,漢族,群眾,濟南市林場護林員。
自1979年參加工作以來,劉采法克服工作、生活環(huán)境艱苦,父母、妻子重病,家庭負擔重等多種困難,始終堅持在一線林點負責巡山護林,把青春和愛無怨無悔地奉獻給了泉城綠蔭。
服從是天職
濟南市林場管轄濟南近郊65000畝風景山林。這些年,場里安排劉采法去哪兒他就去哪兒,從沒打退堂鼓,也不提條件。如今劉采法所在的工作地點是龍洞的羅圈峪林點,是整個龍洞林區(qū)的南大門,管轄面積7000畝左右。龍洞景區(qū)峰巒疊嶂,山勢峻拔,林木蔥郁,進入羅圈峪林點需要走很長的山路。進到林點就是劉采法的值班室,室內的主要擺設是桌椅和對講機,角落里是個簡易廚房,大小十幾個水桶全都裝滿了水。每逢下雨,山泉出水了,劉采法就趕緊把能裝水的家伙什兒全都盛滿了水。不在雨季,或長時間不下雨,泉水就會斷流,老劉就必須下到山下到村莊里挑水喝。由于客觀條件限制,多年來山上不通電,沒有空調也沒有暖氣。夏天還算涼快,但一到冬天,冷得水桶里的水都凍成了大冰坨子,老劉就靠往被窩里放熱水袋取暖,但也從未抱怨過。2013年山上終于通上了電,林場也給安裝了土暖氣。這讓老劉高興的不得了。
36年的堅守
劉采法是1979年作為臨時工進入林場的,后轉為正式職工。36年來,他住過中井林點、西黑峪林點和羅圈峪林點,基本沒離開過龍洞轄區(qū)。最初分配到中井林點,當時的條件更差,護林房破舊不堪,沒水沒電還沒路。還是小伙子的劉采法沒有退縮,在幾乎與世隔絕的環(huán)境中堅守了下來。中井林點的條件剛剛有所改善時,劉采法又響應組織號召,勇挑重擔,接過全國勞模黃宜進同志的班,到了全場條件最艱苦的西黑峪林點工作,管理山林面積5000畝左右。西黑峪林點是全場位置最偏遠的林點,沒水沒電,到山下最近的村莊要走4公里多山路,老劉呆了四、五年,克服的困難常人難以想象。每隔5天就得去山下的農村大集采購一次蔬菜。去背一趟水來回則需要三個小時。因此,劉采法常常喝的是滲山水,其實就是林間梯田滯留下來的雨水,泥沙含量大,需要較長時間的沉淀。荒郊野外的山里,一到夜里就是漆黑一片,窗外只有風聲、草鳴聲、鳥獸叫聲,早年還有狼嚎聲,一般人根本承受不了,可他從沒向領導提出任何改善條件或換林點的要求。
龍洞林點地處深山,在上個世紀末到本世紀初,手機沒信號,收音機也是時斷時續(xù),十天半月的一個人見不到是常有的事,這種極度的孤單寂寞一般人同樣是難以承受。雖然孤獨,也沒有人監(jiān)督,老劉仍然堅持每天巡山。巡山的裝備就是:背包、收音機、對講機,多數(shù)情況下還跟著一條狗。背包里背著他的午飯和水,夏天是饅頭和涼菜,冬天是煎餅和咸菜,因為冬天帶饅頭會凍成冰疙瘩。龍洞林區(qū)涵養(yǎng)的是大量側柏林和部分針闊葉混交林,相當易燃,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設想。巡山的主要任務是防火。為了山林安全,只要不是雨雪天氣,老劉每天早上7點多就出門,下午兩點后才回林點休息。中間在山上吃午飯。他給自己安排了兩條巡山線路,每天走一條,大致兩天能把轄區(qū)走一遍。他經常勸阻進山人用火,一旦發(fā)現(xiàn)火情,立即采取措施處置,并第一時間上報。每年11月初至次年6月底是林場火情高危期,這期間,老劉基本不安排休息日,逢年過節(jié)也堅守崗位,其他月份他通常一個月回長清老家一次。在那些家家戶戶團圓歡聚的日子里,劉采法依舊獨自守在林點,照常帶著干糧巡山,多少年沒回家過除夕,他自己也記不清了。巡山的任務還有勸阻和制止損壞和侵占林地現(xiàn)象,這方面,老劉這么多年也做了很多工作。
相伴山林終無悔
在林點呆得久了的劉采法,經常不知道時日的更迭,節(jié)氣的變化。有時候,他靠著和家里、場部的聯(lián)系,才知道某個節(jié)日快到了。長年駐守林區(qū)的老劉,其實有著一個困難重重的家庭。曾經也是護林員的父親已八十高齡,而且體弱多病。老劉的母親更是腦血栓癱瘓在床。而妻子為了照顧老人,一直在老家長清,和他分居兩地。由于長期一人侍奉兩位老人,撫養(yǎng)兩個兒子,巨大的生活重擔使妻子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但是,劉采法沒有因為這些而放棄守山護林,也一點兒沒有影響工作。他在巡山護林的時候,還努力學習植物知識。通過不懈地努力,他幾乎認識了龍洞林區(qū)的所有植物,不僅能叫上名字,還熟悉他們的習性。因此,幫助科研人員采集了不少珍稀植物的種子,為園林科研工作做出了貢獻。
36年,在山林間,劉采法從一個小伙子變成了一個滿臉皺紋的老人,甚至過年過節(jié)也和山林在一起,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和滿腔的愛都奉獻給了南部山區(qū)的綠蔭。但是,他從不后悔他的選擇和付出。他說:“山林早已經成了我的親人,我必須用身心去呵護它們。”
責任編輯:王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