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 致富心系眾鄉親
---記高密市闞家鎮松興屯村黨支部書記 徐林收


徐林收,男,高密市闞家鎮松興屯村黨支部書記。在外創業30年取得成功后,他沒有忘記父老鄉親,生意場上風生水起,功成名就之時卻回到家鄉擔任支部書記。他說:"獨木不成林,大家伙富了才算真本事。"就任僅三年,小村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容村貌為之一新,村民精神為之一振。
徐林收從小飽嘗饑苦受盡冷暖,于是他立下志向,要改變村里落后的面貌,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就是憑著這股對家鄉的摯愛, 2011年10月臨危受命回到這片故土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自當選支部書記以來,他把為民辦實事,謀利益作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用實際行動履行著帶領大伙共同致富的諾言。
讓老少爺們口袋鼓起來
徐林收把帶領群眾發展經濟、加快致富步伐作為第一要務,想方設法研究適合本村發展的好項目。"我們村隔著縣城二十多公里,離著鎮中心十多里,又不靠山,又不靠海,只有老祖宗留下這一千多畝地,所以帶領群眾致富,怎么把土地提高最大效益是關鍵。"而傳統上松興屯村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土地粗放經營、效益低下。徐林收果斷決策,動員引導群眾改變傳統種植模式,實施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在多次外出學習考察和市場調查的基礎上,徐林收結合本村水源、土質適宜鮮食葡萄種植的實際,決定以發展大棚鮮食葡萄為切入點,推動本村現代農業發展,從而實現全村群眾共同致富。在他的努力下,村里整體流轉了1200畝土地,逐戶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成為高密市第一個整體流轉土地的村落。為打消村民的疑慮,他自掏腰包投資2200萬元,建起了鮮食葡萄大棚,為栽培葡萄用工近200人,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實現了"土地租賃收入保溫飽、打工收入幫致富"的目的,每戶年增加收入5萬多元。今年葡萄取得大豐收,打造的"麗珠源"品牌供不應求,村民親眼看到了發展鮮食葡萄可觀的經濟效益,紛紛要求承包大棚。他免費把大棚承包給村民,成立了合作社,采取"保底+分紅"的模式,讓群眾發展大棚鮮食葡萄的熱情空前高漲,一年下來每戶可收入10萬元,實現了他擔任支部書記的承諾。就這樣,徐林收用"發展品牌特色農業"帶領村民們邁出了增收致富的第一步,讓村民們的腰包鼓了起來。但徐林收并沒有停下腳步,下一步他將引進"雙孢菇"和"火龍果"大棚種植項目,這兩項成功后,戶均收入可達15萬元。
讓鄉親們住上新樓房
徐林收說,他以前看著村民生活條件不好,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就一直有個夢想,想讓村民家家戶戶住樓房,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擔任村支部書記后,利用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實施遷村并點工程,對村莊進行整體搬遷。舊村整體搬遷工作涉及每戶村民的切身利益,只有真正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才能保證搬遷工作的順利進行。為此,徐林收多次召開黨支部會議,親自到個別對搬遷有抵觸情緒的村民家里去。有了種植鮮食葡萄大棚成功的先例,村民對這個有魄力有想法的人大代表非常信任,僅僅幾天的時間就流轉出6萬平方土地用來建設新村。目前,由他投資6000萬元、建筑面積4.2萬平方米的高標準、現代化集中居住區正在建設中,共建設240棟連體別墅式二層樓房、每戶面積148平方,同時建設5棟多層公寓樓。配套建設4000平方米社區辦公樓、老年活動中心、超市、聯合診所等公共服務設施。主體工程已經竣工,今年年底全村"家家戶戶住樓房,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的夢想將變為現實。同時,他還個人出資1000多萬元,將原來臭氣熏天的廢棄灣塘和垃圾成堆的場院地改建成了占地33 畝的文化公園,園內栽植了各種高檔苗木和名貴古樹50多個品種3000多棵,建設了水景工程,成為當地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在園內建設了社區辦公樓、村委會、老年人活動中心,方便了村民辦事。
讓孩子們在家門口上學
徐林收明白,他這30年在外面拼命掙錢,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回家為家鄉的老少爺們做點事情。為了改變當地教育落后的問題,2012年徐林收投資1200萬元,在村里建設了占地面積32畝,建筑面積7400平方米,集小學及幼兒園于一體的闞興學校,達到省級規范化學校標準,使周圍8個村莊孩子可以就近上學。 學校建成以后,更是無條件地捐獻給高密政府。每逢傳統節日,徐林收都為父老鄉親送上大米、月餅、鮮魚等禮品,在村里形成了尊老愛幼的良好風氣。
雖然在村黨支部書記的位子上只有短短的三年,但如今的松興屯村美麗富饒,村民安居樂業,家家戶戶過上了小康生活。徐林收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為群眾排憂解難,實現了他回村擔任支部書記時的諾言。
"濰坊市勞動模范"、"高密市人民群眾最滿意基層干部",就是人民群眾對他的最高褒獎。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琳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