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義務修路38年
張同新義務修路源于家里突遭變故。1976年的一天,張同新19歲的三兒子出義務工為村里修生產(chǎn)橋時,橋體突然坍塌,兒子當場被砸暈過去。幸虧老少爺們幫忙,兒子很快被搶救過來。“兒子大難不死,是鄉(xiāng)親們給救過來了,我得報答他們!”從此,張同新懷著感恩的心,義務為村民修路。這一修,修了38年。
老人義務修路38年不悔

張同新,男,漢族,1928年7月出生,棗莊市臺兒莊區(qū)泥溝鎮(zhèn)東鹿灣村人。
張同新義務修路源于家里突遭變故。1976年的一天,張同新19歲的三兒子出義務工為村里修生產(chǎn)橋時,橋體突然坍塌,兒子當場被砸暈過去。幸虧老少爺們幫忙,兒子很快被搶救過來。“兒子大難不死,是鄉(xiāng)親們給救過來了,我得報答他們!”從此,張同新懷著感恩的心,義務為村民修路。這一修,修了38年。只要不是農忙,張同新吃過早飯,騎著腳踏三輪車,帶著鐵锨、鐵叉就出發(fā)了。
為了方便修路,張同新讓出嫁的女兒給他買了輛腳踏三輪車。如今這輛戰(zhàn)功赫赫的三輪車已有20年了,車漆已全部脫落,先后換了十幾次車胎,但還和往年一樣陪伴著老人,既是老人的“腿”,又是老人修路的親密戰(zhàn)友,見證了老人的善行。
張同新修路越修越遠。他不僅修自己村的路,鄰村的路同樣修。從張同新的家到周圍蘭城、羅莊、馮湖、東大莊子等鄰村有數(shù)條路,共有30多里路。他每天總是騎著三輪車像個巡視員,哪里有坑洼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這幾個村為了感謝他,每個村拿出300元錢送到家中,可他分文不收。他說:“俺不圖名,不圖利,就是圖大伙方便!”
“在他50多歲的時候就把田地分給兒子種了,越是農忙泥路越是容易出現(xiàn)坑洼和車轍溝,他就越忙,兒子家的農活他也不幫,反正就是騎著三輪車帶著鐵锨來回在路上墊坑洼……”今年63歲的莊傳維老人對張同新修路印象特別深刻。
2007年,東鹿灣村開始鋪修村內水泥路。張同新把三個兒子叫到家里,讓他們捐款修路。大兒子500元、二兒子500元、三兒子300元。2008年,村里借助村村通工程修通了本村到馮湖村的水泥路,他又動員三個兒子捐款1000多元。
張同新老人說:“我都86了,有時還騎著三輪車到附近的泥路去看看,有坑洼再給墊上,只是我這把老骨頭一天不如一天了,只要還能動,有路坑我還去墊,還去修!”張同新老人的心依然很年輕。
責任編輯:楊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