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危救困播撒一點愛
王洪是一位已至半百的媽媽,在讓自己的孩子幸福成長的同時,心中一直涌動著這樣的情懷:人,可以不偉大,但不能沒有愛心和責任心——我享受著國家的俸祿,理應為社會分擔一份責任,有義務扶危救困,播撒一點愛。
王洪是一位已至半百的媽媽,在讓自己的孩子幸福成長的同時,心中一直涌動著這樣的情懷:人,可以不偉大,但不能沒有愛心和責任心——我享受著國家的俸祿,理應為社會分擔一份責任,有義務扶危救困,播撒一點愛。
1994至1999年,她通過市直機關工委與淄博市埠村希望小學的學生宋志國結成了一對一的幫扶對象。宋志國的父親因腰病干不了重體力活,母親又因病需要長年吃藥,家庭十分拮據,孩子被迫輟學了。當王洪第一次走進宋家時,眼前的貧困場景和農村人的淳樸讓她禁不住流下了眼淚,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一定要幫孩子復學,支撐起這個家——這個鮮亮的信念從誕生的那刻起就再也沒有褪色過。于是,每到新學期開學,王洪都買上各種學習用品專程去看望宋志國,鼓勵他好好學習。孩子也將滿腔感激傾訴到一封封來信中:“重回學校,與同學們共度美好的學生生活,我十分快樂,我會努力完成各科作業,學好文化知識,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
2009年“六一”前,她看到了中央電視臺的公益廣告——中國扶貧基金會愛心包裹項目,這是為貧困地區及“5.12”災區學生組織的“六一”關愛行動。此后每年“六一”節,王洪都要到郵局去寄一個包裹。有寄往四川綿陽的,也有河南平頂山、青海玉樹的。包裹雖小,帶給遠方孩子的卻是暖暖的愛心和素昧平生而又真切的牽掛;包裹雖小,卻可以傳遞溫暖人間的正能量。孩子們在來信中寫道:這個“愛心包裹”帶來的不僅是一份“六一”禮物,更是全社會的關愛,它讓我們知道,自己并不孤獨,無論在何時何地,還有很多素不相識的好心人在關心我們,愛護我們。這樣,在王洪的影響下,局里的一些同事也參與到了善行天下的行列中。
2011年3月,看到淄博電視臺“新視窗”欄目中的愛基金項目,便通過電視臺聯系,又與太河小學的段文晴同學結為對子,幫扶她完成學業。段文晴家在村里是最困難的,父親患有先天性脊柱畸形,母親又因精神不好與父親離異,奶奶剛剛因患癌癥去世,還有一個3歲的小妹妹,全家的經濟主要靠她爺爺打點零工來維持。生活的重擔也因此過早地壓在了她柔弱的肩上, 在照顧好父親和妹妹的同時,她還要騎車40分鐘到姥姥家去照看有病的母親。但文晴是個十分孝順又堅強的孩子,成績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2011年“六一”節,王洪夫妻二人精心準備了學習用品和禮物,來到了段文睛的家里,和她一起度過了一個愉快的節日,文晴的小臉上露出了少有的活潑的笑容。
2008年的一個傍晚,王洪吃完晚飯散步時,剛走出宿舍大門,就看到一個騎摩托車的年輕人因車禍躺在路邊吐血。王洪毫不猶豫地撥打了“120”,迅速與其家人取得聯系,趕緊跑回家拿上錢,跟隨120救護車把傷者送到了市中心醫院北院。經醫生診斷,傷者傷到了頭部,顱內大量淤血,情況十分危急。為了保證他得到及時救治,王洪墊付了醫療費。待其家人趕到時,小伙子的病情已初步得到控制,他家人握著王洪的手一遍又一遍地說:“真是太感謝你了,你救了他就是救了我們全家,告訴我們你叫什么名?是哪個單位的?”王洪說:“不用謝,我是工商局的一個普通員工,這是我應該做的。”過后,王洪就將此事慢慢淡忘了,讓她感到意外的是,2012年5月份,小伙子和他的家人經過多方打聽找到了她,并給王洪獻上了一面繡有“胸懷大愛,無私助人”的錦旗。
2010年4月30日是王洪和丈夫老陳結婚20周年紀念日,夫妻二人為了過個更有意義的瓷婚紀念日,趁午休,一起去義務獻血,每人獻血400CC,這成為一份格外甜蜜的瓷婚記憶。在2012年50周歲生日之際,王洪又去義務獻血400CC。遙想她白發蒼蒼,坐著搖椅慢慢搖的時候,漫想曾經的特殊紀念,該是一種別樣的幸福。
幾年來,王洪被中共淄博市委授予“淄博先鋒共產黨員”,被山東省工商局授予“踐行雷鋒精神,爭當紅盾楷模”先進個人,多次被市工商局評為“職業道德先進個人”,《齊魯晚報》、《淄博財經新報》等媒體對她的事跡進行了宣傳報道。獲取榮譽,并不是王洪行動的初衷,更不是愛心的終點,盡管庭并不算富裕,同樣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但是王洪一直堅信,每個人都有一顆愛心,社會需要愛心,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社會將會充滿愛。
2013年5月30日
責任編輯:見習編輯孫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