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廷龍,男,鄆城縣程屯鎮人。
家住的顏廷龍,性格直爽、謙遜樸實,是鄆城一所武術學校的校長。來顏廷龍學校學習的,有不少來自全國各地的困難家庭的孩子。在他執教的十多年里,總有家長向他表達交不起費用、想要輟學等情況。而他常說的話是“一個都不能少”,“我希望孩子們能夠到達更廣闊的天地,有更大的作為”。他向家長和孩子們做出承諾,決不讓一個孩子輟學,決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帶著這份承諾,自2006年起,他以無私的愛心陸續幫助了100多名單親家庭的孩子、孤兒,并幫助這些孩子成長為棟梁之才。

2015年,11歲的呂尋才進入顏廷龍的學校學習,一年后呂尋才的父親去世了,家里兄弟姐妹多,家人無力承擔他上學的費用,打算讓他輟學。顏廷龍主動聯系呂尋才的家人,免除孩子的生活費等,生活上管吃管穿,還總給孩子零花錢,并在武術學習上悉心培養。呂尋才也是個爭氣的孩子,2019年,呂尋才在全國第二屆青運會上獲得了冠軍。就這樣,顏廷龍踐行著自己的承諾,不僅改變了一個孩子的人生軌跡,還悄然改變了一個家庭的命運。
家住鄆城的杜宜強,父親身體殘疾,四歲時母親在事故中去世,家境十分貧困。八歲時,父親決定將他送到顏廷龍所在的武校。顏廷龍了解到杜宜強的情況,向杜宜強的父親保證,一定會盡最大的努力好好培養孩子,讓孩子有更大發展。為了讓孩子安心在校學習,也為了免除孩子父親的后顧之憂,顏廷龍與其父親商量,免除了一切費用,讓孩子免費吃住,并為他提供生活衣物。顏廷龍精心培養孩子,從不讓孩子有自卑的心理,從不讓孩子擔心“錢”的問題。后來,杜宜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青海省體工隊。
河南臺前的田慶超,在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去世了。顏廷龍還記得,孩子父親送慶超到武校時,慶超只有6歲,大冷天只穿著單薄破舊的衣服,小臉小手凍得通紅。慶超父親把他留在武校就找了個理由離開了,從此再也沒有回來,也沒有給孩子交過一次費用。每年春節,學校里的孩子陸陸續續被父母接走,慶超沒有人來接,這個時候,顏廷龍總會把孩子帶到自己家里過年。一次,六一兒童節,慶超告訴校長,想家了,想爸爸了。顏廷龍為了滿足孩子的心愿,驅車帶他回家。到家后,卻發現大門緊關,鎖都生銹了。顏廷龍通過打聽,找到了慶超的奶奶。奶奶見到孫子后,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等認出后連連驚嘆:“慶超長高了,長胖了,長成大小伙子了!”奶奶通過鄰居把慶超家的門打開,院里雜草叢生,已經很久沒有住過人了。奶奶無力撫養慶超,含淚對他說:“孩子,你師父人好,管你吃住,還教你練武,以后你跟著師父好好練。”慶超回答:“奶奶,師父對我很好,我一定跟著師父好好練!”回到武校之后,慶超刻苦練武,變得更加用功。

越來越多人聽說顏廷龍的學校收貧困學生、培養出不少人才,慕名而來的孤兒和單親家庭的孩子也越來越多,從一開始的四五個到現在的一百多個。為了使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孤兒能夠在生活上、學習上和平常孩子一樣,顏廷龍特別成立了一個“自強班”,投入了更多的心血去培養他們。“自強班”的孩子們也在全國比賽中取得了各項優異成績。顏廷龍說:“這些孩子是弱勢群體,他們容易受到歧視而不自信,成立‘自強班’,是希望他們成長為獨立自信、內心強大的人”。
顏廷龍說,生活中的悉心照料、提供吃住只能暫緩一個家庭的燃眉之急,只有讓孩子成才,才能徹底擺脫父輩貧困的枷鎖,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而為了讓孩子們安心、家長們放心,顏廷龍總會向他們保證, “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少”是顏廷龍對孩子們做出的承諾,也是對自己的要求。多年來,顏廷龍按照承諾的那樣,努力踐行,一心付出。
顏廷龍還是一位縣政協委員,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為鎮上捐款一萬元,為學校附近的村子捐款兩千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持著防疫活動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