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為講述東港區普通婦女的勵志故事、展現巾幗奮斗榜樣,使廣大婦女學有標桿、趕有目標,爭做新時代追夢人。東港區婦聯聯合海報新聞客戶端、大眾網東港新聞中心推出“傳承齊魯好家風 暢敘巾幗家國情”系列專題報道,展示東港巾幗風采,弘揚社會正能量。

二十多年來她與丈夫操持著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家庭,
因為她的艱辛付出,才使得這個大家庭過得充滿了溫馨和歡樂。她就是家住東港區河山鎮大暖帳村的王發花
不顧家人反對 毅然嫁入這個貧困家庭
1996年,王發花不顧娘家人的堅決反對,一分錢彩禮不要,從五蓮遠嫁到了河山的一個貧困家庭。年邁的公公殘疾,無勞動能力,婆婆常年有病,整天抱藥罐,還有一個需要成家的小叔子,兩個大伯哥結婚和丈夫上學欠下的一屁股外債,和沒有屬于她們的一平房屋。她和丈夫就成了這個破敗家庭的頂梁柱。
婚后他們自力更生,勤儉持家,先后還清了家中的債務,為小叔子也成了家。好日子剛剛開始,天有不測風云,2013年9月份,40歲的小叔子騎摩托車到鎮上購買獸藥,不慎發生交通事故,雖經全力搶救保住了性命,但卻成了植物人,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生活不能自理,只能靠喂水喂飯維持生命,這一不幸遭遇又讓這個剛剛起步的家庭背上了三十多萬元的外債。
丈夫兄弟五個,大伯哥30多歲時因病去世,二伯哥在2015年也離開了他們,三伯哥遠在東北。公婆年邁,弟媳從小患腦膜炎后遺癥,只能在人們的指導下做點簡單的活。照顧小叔子的工作,就落在了她和丈夫的身上。
平日里,每天一大早,她就去給小叔子收拾衛生,然后為全家人做飯。侄女吃完飯去上學,然后就給小叔子喂飯,定時翻身、按時換洗尿布。近六年了,小叔子在她的細心照顧下,不僅沒有掉膘,也沒有長褥瘡。
王發花的公公是一個老傷殘軍人,生活不方便,加上這幾年婆婆小腦萎縮的毛病越來越嚴重,王發花就像伺候自己的父母那樣照顧他們。有一次公公住院,同病房的人還以為這位精心伺候的是老人的閨女,知道是老人的兒媳婦后都伸出大拇指說,就是自己的親閨女也做不到呀。
為了家人 養鴿子、種果樹 日夜操勞
每次吃飯,口味不一、小叔子要單獨做飯,加營養,老人還要早吃。再加上自家、二伯哥和小叔子三家的孩子,9口人的大家庭,雖然眾口難調,但賢惠的她總是爭取做到大伙都滿意。唯獨婆婆總是向別人“訴說”不給吃、不給喝,還說好東西都她自己偷吃了。聽到這些她也滿肚子的委屈,但還是一如既往的照顧著他們。
王發花還是一個熱心腸的人,視大伯和小叔子的孩子為己出,供用孩子上學,衣食住行,孩子們都和她特別親。平日里鄰居、親戚朋友誰家有事求到她頭上,二話沒有,她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幫助解決。周圍人沒有不夸她的,紛紛都說,這樣的人整個日照也找不出幾個。
勤勞的她還跟丈夫流轉了10多畝土地,種植了蘋果、櫻桃、梨、杏等果樹,飼養了1300多對鴿子和幾百只家禽,這是她們家的主要經濟來源,也是這整個個大家庭的生活費用來源。由于她的丈夫身體弱小,干不了重活,所有大部分活也都落在了她的身上。
如今,因項目施工,她的老房子被占用,但她沒有抱怨,積極支持政府的工程建設,更加沒日沒夜的操勞,重建家園,讓一家人舒服的生活。
現在96歲公公和年近90歲的糊涂婆婆以及癱瘓在床的小叔子,一時都不能離她。她每天像個機器人一樣,早晨早起首先為全家人做好飯,然后操持家務,照顧老弱病殘,給1000多對鴿子喂食,干地里的活,像個陀螺一般忙個不停,任勞任怨,為這個家庭默默的無私奉獻,從不講究吃和穿,樸素的讓人咋舌。周圍的群眾都說,虧了她一個幸福全家人,沒有她就沒有這個和諧大家庭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