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關于表揚檢察技術信息化援疆工作表現突出人員的通報》(高檢政〔2019〕16號),表彰了14名援疆干部,五蓮縣人民檢察院技術科干警陳濤名列其中。回首援疆六個月來的生活與工作,陳濤仍然心潮澎湃。縱有身體的不適與勞累,縱有遠離家鄉的孤獨與思念,但與援疆同事并肩奮戰的熱血,毫無保留的付出,夜以繼日的鉆研,充實飽滿的收獲,領導同事暖心的關懷支持,所有點點滴滴匯聚成為陳濤生命中一段特別的閃光,給予他繼續做好檢察工作的巨大力量。
“如果再有這樣的援助工作需要,你還會像這次一樣主動要求參加嗎?”
“會!”陳濤的回答毫不猶豫,斬釘截鐵。
2018年5月6日離家赴疆,滿滿六個月,他已不記得每天的細節了,并不是他自己真的不記得或是不想記得,而是他沒有時間去記,在他的援疆日子里,似乎只有昨天、今天和明天,而沒有了日期、星期的概念。
剛到自治區檢察院的他,在沙塵、藍天和時差中,不自覺地就忽略了第一個雙休日。其實剛到新疆的他有很多的不適應,本想問問,是否可以休息、適應和樹立一下接下來的工作,但他一看到處長忙碌的“常態”身影,默默將收起自己的心思,埋頭苦干,在常態化的忙碌中適應非常態的工作、生活環境。
工作上,不同的工作方式,全新的工作思路,各種的理念的碰撞,加上生活上,語言不同不通、生活習慣差異巨大,一切的一切都十分的陌生,讓初到的他感到了迷茫。日常的一份簡單的方案,產出變的十分艱難,不僅是需要很長的時間來琢磨、打磨它,更讓他那些儲存已久的工作經驗、先進做法,似乎一下子沒有了用武之地,這種感覺就像種子找不到土壤,赤裸裸被新疆特有的太陽烤著,火辣辣的疼,來之前的躊躇滿志和自信被漸漸消磨,他也在問自己:到底來做什么?是來披一件美麗的外衣?還是要留下自己的足跡?
顯然,對于陳濤來說,放棄不是出路,而是找回并堅守住自己來時的初心—用自己的作為在新疆這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記,為新疆的建設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既然選擇堅守,就應當腳踏實地。他重新梳理自己的工作,重新認識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環境,用一份探索的好奇心開啟新篇章。一方面結合當地工作實際,加強理論學習。認真研讀最高人民檢察院《“十三五”時期科技強檢規劃綱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電子政務“十三五”發展規劃》和自治區檢察院電子檢務工程的所有材料,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對自治區檢察系統的信息發展現狀、系統部署狀況、智慧檢務實施情況以及信息化人員配置情況有了初步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積極實踐,用行動踐行自己的諾言。自治區院辦公場所調整,涉及機房改造升級,事關自治區檢察系統信息化工作核心,建設工作能否順利進行將會影響到今后一個時期內整個自治區智慧檢務工程的開展。他積極結合自身經驗并協同自治區領導、技術人員數次進行實地勘測、規劃。從安全、通信等多方面入手,現場提需求,及時出對策,確保搬遷、建設方案的每一個細節的完備。在忙碌的日常工作之余,為保證在6月上旬完成新舊網站的替換工作,他與自治區檢察院技術人員一起利用下班、節假日時間,抓緊測試,完善區塊功能,提前完成了新網站的上線工作。在緊張、忙碌而又踏實的工作讓自己重拾信心,找到了前進的方向,并為之不斷的努力。
援疆的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里,盡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讓自治區檢察院有一點新的變化和進步是他工作的前進防線。自治區檢察院新媒體工作存在發展不平衡、覆蓋不全面、有兩微無一端,難以讓信息進行及時有效的傳播的問題。為了改善這一問題,并保證能夠在援疆結束前完成這項工作,他與自治區檢察院的技術人員,利用一切可用時間,不分黑夜白天,加班加點的干,從檢務通和新聞客戶端的需求設計、部署測試、項目驗收、應用推廣等一系列基礎工作做起,一點點的試,最終用半個月時間讓檢務通和新聞客戶端實現了穩定運行,下載安裝范圍覆蓋到全疆檢察機關,向全疆檢察機關累計推送信息達百余條,自治區的新媒體工作在我們的努力下開始走向正軌。
援疆期間,除了在自治區檢察院進行各項工作外,在驕陽似火的八月,根據上級精神與全疆檢察技術信息化工作實際情況,他和全疆檢察技術調研組共三人在高溫酷暑中開展赴哈密、阿克蘇地區的專題調研工作。先后在哈密市、伊州區、巴里坤縣、阿克蘇等市區檢察院召開座談會,詳細了解了各院的信息技術建設情況和他們對信息技術發展的意見與建議。調研結束后,他將本次調研的情況形成了一份詳盡的文字報告,包括信息化基本建設情況、人員隊伍建設情況、辦案發展情況等內容,及時做好了專題匯報。
隨著一項一項工作的完成,六個月的援疆時間也在不知不覺中過去,從迷茫不安到從容自信,從無所適從到得心應手,在領導同事的幫助和關心下,他圓滿的完成了援疆工作,回望這六個月的時間,帶給他太多的磨礪,促進了他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