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黨員甘做義務“信使”
2012-08-20 15:55:00 來源: 大眾網 我要評論
[提要] 4月10日一早,從鎮上郵遞員手里接過當天的報紙和信件后,萊州市朱橋鎮后李村的李明慶老人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天空下著小雨,在拿出記錄本仔細記錄著今天收到哪些信件并信件簡單的歸類后,老人便挑出幾份地址離自己家較近的報紙和信件,拄上拐杖就出了門。

做“郵差”十八年,風雨無阻
4月10日一早,從鎮上郵遞員手里接過當天的報紙和信件后,萊州市朱橋鎮后李村的李明慶老人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天空下著小雨,在拿出記錄本仔細記錄著今天收到哪些信件并信件簡單的歸類后,老人便挑出幾份地址離自己家較近的報紙和信件,拄上拐杖就出了門。
“這個營生不能耽誤,誰家有個信物啥的都想早點看到”,李明慶老人樸實的話語著實讓記者感動。今年90歲的李明慶,從1994年開始,為村里義務送信送報,一送就是18個春秋,面對這毫無報酬的任務,老人總是風雨無阻堅持做好,在最短時間內將信報送到村民手中。
李明慶老人告訴記者,經常也會遇到收信人不在家的情況,一次不在家就去第二次,兩次不在家就去第三次,經常得跑好幾趟才能把信送到,后來老人想了一個辦法,他制作了一個“取信通知單”,上面寫明“xxx,有你一封來自xxx的信件,來你家中無人,見通知后請到我家來取,李明慶,x年x月x日。”有了通知單以后,還真挺奏效,效率提高了很多,而且還少走了很多冤枉路。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李明慶老人風雨無阻的送了十幾年,十幾年里,他沒讓一封信在自己手里耽擱下,也沒讓一封信在自己手里出過差錯。在這期間,李明慶的老伴得了腦血栓,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每天的生活又增加了照顧老伴,但是他仍然沒耽誤了義務送信的工作。后來老伴去世了,只剩下他一個人,孩子們就想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享享清福,不用再這么辛苦的東跑西顛了,老人堅決不同意。一個人居住在老房子里,仍然樂此不疲的給鄉親們送信。看到老人如此執著,孩子們也不再勉強,在村里當會計的大兒子告訴記者“這是老人喜歡做的事情,喜歡就支持他,老人高興了當子女的自然也省心,而且老人每天堅持著上門去送信無形中也鍛煉了身體,現在雖然九十多歲了,眼不花耳不聾,走起路來不用攙也不用扶,老人健康又快樂,這也是我們當子女的福氣。”
送信看起來簡單,其實卻是門“技術活”,里面的門道有很多。李明慶告訴記者,送信一定要有負責任的態度,給人家送丟了不行,送錯了還不行,收信人不在也要想辦法把信送到人家的手上。為了“送對”信,李明慶總結了一套方法。
“我有個本,里面記錄著這些年我送的信,等信來了,我就把人名記上去。”李明慶拿出了幾本厚厚的本子,給記者介紹到。李明慶告訴記者,根據這個本子的記錄,這十八年來,他已經成功將將近5萬封郵件送到了收件人的手上,成功處理了6000多項匯款,多年來,李明慶送的郵件從未出現差錯,不僅郵局對他放心,村里的村民也對他十分放心。
在送信的時候,李明慶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平日大家在村里稱呼彼此都是用小名或者外號,要說起大名來,還真有不少不知道的。“一開始信上寫的收信人我光知道是我們村的,也不知道是誰,我就找到我在村里當會計的大兒子,他幫我查戶口本,一個一個的對照起來。”李明慶說,為了記得牢固,他還專門買了一本本,取名叫“姓名明細表”。本上分門別類列明了本村同姓的人,同名的人,生僻姓名的人,泛同一字輩的人等,這些詳細的記錄幫助李明慶準確的找到了收信人。
黨齡65年,勇擔重任
硬紙殼制成的簡易報箱、六個報筒、簡易的辦公桌椅、整齊的擺放著簿冊、還有筆墨…..李明慶家儼然就是一個“縮小的農家郵政局”。
李明慶是一位老黨員,早在1947年就入了黨,別看他已經90歲了,精神頭兒卻特別足,完全看不出已經到了耄耋之年。
說起送報紙這份工作,還要從18年前說起。“當時我們村的信和報紙都送在村附近一個廠子的傳達室里,有什么信大家都到那里去拿,后來那個廠子效益不好,傳達室的人不干了,信也就沒人管了。”李明慶告訴記者,當時村民們得知這個消息都很擔憂,以后沒有了送信的地方,那到哪里去拿信呢?當時退休后賦閑在家的李明慶知道了這個消息,便主動找到了郵遞員,讓郵遞員將信件送到自己家里。于是,李明慶便跟著郵遞員學起了如何送信、處理匯款單等。很快。李明慶就“出徒”了。從郵遞員手里接過信件,給鄉里鄉親送報,就成了他每天的開始。
1946年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那個充滿硝煙的戰爭年代,共產黨員都是沖在第一線的,老人一參加工作就在膠東區黨委黨校,雖然在后方,但是和敵人的斗爭也是殘酷的,入黨既是榮譽的象征也充滿了危險,老人還是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進步,說起入黨的日期,老人至今仍清楚的記著是1947年的2月7日,在工作的第二年。后來老人又先后在萊西市河里吳家村任黨支部書記,在萊西市供銷社工作至離休,1976年回到家鄉朱橋鎮后李家村。
在剛回村的十多年里,他和其他的普通退休老人一樣,平時幫老伴干點活,幫兒子照顧一下孫子,閑暇時打打門球,練練太極,日子過得簡單而愜意。但是誰也不知道老人的心里一直有一個結,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人退休了心還沒退休”,他老是在琢磨著能給鄉親們干點啥,哪怕是做點小事,發揮一下余熱也行。
想著想著,還真讓老人琢磨出點事來。這話還得從郵局說起,由于老人是在萊西離休的,所以每個月都要到郵局去領取離休金。1994年的一天,他無意中聽投遞員說起,經常送信到村里找不到人接收。基于農村的實際情況,村干部都是半工半農,平時并不總是在村委辦公室坐班,所以找不到人是經常的事,而且鄉親們也經常反映,外地的親人朋友寫信寄東西往往不能及時收到。在那個通訊不發達的年代,沒有電話,沒有手機,也沒有快遞公司,郵局是鄉親們與外界聯系的主要渠道,傳遞環節出現問題,群眾們還真覺得不方便。看到這種情況老人做出了一個決定,和郵局還有村干部商量以后,他在自己家里設了一個農家郵局。沒有辦公設施,他自己倒騰了一套桌椅;沒有交通工具,他就步行去給鄉親們送信,沒有工資,也沒有補貼,可是老人一句怨言都沒有,就這樣,開始了他的義務送信的工作,而且一干就是十九年。
從此老人的生活單一了很多,也忙活了很多。每天郵局的工作人員把信件、包裹單、匯款單、報紙等送來以后,李明慶老人就在家分門別類的登記整理出來,計劃好路線,就開始挨家挨戶的上門去送。為了規范不出差錯,老人還細心的建立了來信登記簿和送信登記簿,每天來往的信件、單據等都一一登記,具體到收到郵局信件的時間、發信人的姓名、地址、收信人的姓名、地址、送信的時間、是否在家,送了幾次等等沒收到一封信和一張單據,他都會認真的簽上自己的名字;沒送出一封,也讓收信人簽上名字,這樣,誰家來信,從哪里來的,他什么時候去送的,一看簿冊,都一目了然。從1994年以來,一共積攢了十幾本簿冊,有些年代就的就泛黃了,但是仍然整整齊齊,干干凈凈。
能動彈就要堅持,助人自樂
送信送報這個義務活,老人一句怨言也沒有,反而樂在其中。“我圖的不是錢,是高興。”老人實在的告訴記者。
李明慶畢竟上了年紀,平日出去送報紙,兒女們都很為他擔心。后來,李明慶改變了“策略”,離家較近的收信人,李明慶會上門去送,離家較遠的收信人,李明慶就自費打電話,讓人家來取。為此,李明慶又建立了一個電話號簿,將村里100多部電話的號碼記到一個個小卡片上,用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因為打電話,李明慶一個月要多掏幾十元話費,但他仍然樂此不彼,認為自己做的事很有意義。
兒女們也在李明慶的帶動下,開始了送信。“平日老人腿腳不便,我們有空就幫老人送送信,因為老人喜歡做這件事兒,我們做兒女的肯定要支持。只要爹高興了,我們就高興。”大兒子李作海說。對于多年來堅持不懈的送信,李明慶認為這是他應該做的,他說“我是個老黨員,理應為村里多做點事情,正好村里缺個送信的,我就把這事兒攬下來了,其實沒什么,我自己心里也高興。”
李明慶老人畢竟是九十多歲的高齡了,刮風下雨的還要天天出門去,孩子們也不放心,于是姐妹五個輪流來照顧老人,有了信件什么的幾個孩子都爭著去送。有了電話以后,老人就開始改為電話聯系和上門去送兩種方式結合的辦法。天好的時候,離得近就上門去送,天不好的時候或者離的太遠的就打電話通知來取。為了聯系方便,李明慶老人把全村家里的有電話的人家都制作了信息小卡片,按照拼音建立索引,誰家有信件一看索引就找出電話來了,既方便又省事。村里有不少重名的,比如說光叫李平的就有四個,還有一些信件上寫的是小名、別名,為了能準確無誤的找到收信人,老人又制作了一本姓名明細表,把重名的,有小名和別名的都列了出來,這樣一來,就沒有死信了,只要是后李村的信件都能找到人,李明慶老人說起信息卡片和姓名明細表來就很自豪,這可是老人獨創的,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家來了。
當記者問起每月用在通知取信的電話費的時候,老人不以為然的說,沒多少錢,每個月也就三四十塊錢吧。記者問,電話費都是自己出嗎?村里有沒有補貼點呀?老人很樸實的說,“咱給鄉親們幫點小忙也不圖啥回報,更不圖錢,哪能再讓人家拿這點電話費呢?我都自己掏了,咱不是有退休金嗎?”樸素的語言后面隱藏著多么珍貴的一顆愛心,記者深深為之感動。
![]()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