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均金委員:深化教育體制改革 增強大學生就業能力
2012-03-12 14:38:00 沈文敏 來源: 人民網 我要評論
關鍵詞:
教育投入 教育均衡發展 教育體制改革 王均金 考試招生
[提要] 2012年,我國新增畢業大學生人數將達到680萬人,如何結合素質教育以提高大學生就業素質為目標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已成為解決人才供需矛盾,解決大學生就業困境的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提要] 2012年,我國新增畢業大學生人數將達到680萬人,如何結合素質教育以提高大學生就業素質為目標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已成為解決人才供需矛盾,解決大學生就業困境的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2012年,我國新增畢業大學生人數將達到680萬人,如何結合素質教育以提高大學生就業素質為目標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已成為解決人才供需矛盾,解決大學生就業困境的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金提出,要對癥下藥,單就教育本身而言,需要通過教育體制改革創新以及均衡教育投入來保障和推進,從兩方面深化教育培養體制改革。
王均金建議,一方面,進一步建立以社會所需為導向培養人才的教育體系。
首先,是自上而下推動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教育生產出的最終“產品”應是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因此,要“按需生產”,探索和形成社會需求與教育目標相一致的考試招生制度,推行自上而下(大學、中小學)的人才培養體系,即按照社會的需求來培養大學生,再按照大學的要求培養中學生,以此類推,自上而下地把每個階段的質量標準對接,完善考試招生辦法,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制度。為避免“人才”同質化現象,可吸取國外大學成功的經驗,進一步細分和加強大學學科體系建設,側重專業改革,完善每所大學不同人才培養總體規劃,包括創業教育的辦學經驗。同時,進一步優化體系前端的中小學課程,達到減負的目的。
其次,以側重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核模式推動課程教材的改革。以考試內容、考試方法的改革來推動教學內容、學科、方法和課程教材的改革,把最前沿的新知識、研究成果有機融入教材中。更加注重對學生所學知識綜合運用解決問題的能力考察,避免學生為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要創造條件、豐富方式,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方法的考察,提升學習的效率。
此外,要進一步擴大教育開放,“走出去”、“引進來”。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形成以培養學生掌握知識、德育、能力、綜合素養為主、能適應社會多樣化具備應變能力的教學模式。
另一方面,進一步均衡教育資源,為全面推進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提供保障。
第一,確保占GDP4%的教育經費落實,資源配置向農村邊遠地區傾斜。各級政府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統籌各項收入,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確保占GDP4%的教育經費落實。落實過程中,還要兼顧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的投入,不能僅以區域GDP為基準來分配教育經費,否則會加大區域教育資源分配的失衡。因此,在整體教育投入的大盤子下,中央財政要增加對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的比例,進一步加大對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投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資源配置要向中西部、農村、邊遠、民族地區和城市薄弱學校傾斜。
在資源統籌規劃和制定實施方案的過程中要先盤點摸底,實施中要落實到每所學校,改善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改變其落后現狀。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和優秀教師到教育落后的地方任教,為他們提供更優惠的條件。
第二,進一步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我國財政對教育投入的整體水平不高,需要出臺促進民辦教育的政策和落實細則,鼓勵民間資本對教育投入的熱情和步伐,充分調動各種機制和力量興教辦學的積極性,擴大社會資源進入教育途徑,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均衡教育,要建峰拔谷,而不是削峰填谷。要鼓勵民辦教育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探索、創新素質教育的辦學模式,形成“領頭羊”效應,形成一部分試點地區和試點單位。在試點成熟后,可通過財政、稅收、金融和土地等優惠政策,進一步鼓勵擴大復制,建立分校。
王均金建議,一方面,進一步建立以社會所需為導向培養人才的教育體系。
首先,是自上而下推動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教育生產出的最終“產品”應是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因此,要“按需生產”,探索和形成社會需求與教育目標相一致的考試招生制度,推行自上而下(大學、中小學)的人才培養體系,即按照社會的需求來培養大學生,再按照大學的要求培養中學生,以此類推,自上而下地把每個階段的質量標準對接,完善考試招生辦法,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制度。為避免“人才”同質化現象,可吸取國外大學成功的經驗,進一步細分和加強大學學科體系建設,側重專業改革,完善每所大學不同人才培養總體規劃,包括創業教育的辦學經驗。同時,進一步優化體系前端的中小學課程,達到減負的目的。
其次,以側重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核模式推動課程教材的改革。以考試內容、考試方法的改革來推動教學內容、學科、方法和課程教材的改革,把最前沿的新知識、研究成果有機融入教材中。更加注重對學生所學知識綜合運用解決問題的能力考察,避免學生為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要創造條件、豐富方式,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方法的考察,提升學習的效率。
此外,要進一步擴大教育開放,“走出去”、“引進來”。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形成以培養學生掌握知識、德育、能力、綜合素養為主、能適應社會多樣化具備應變能力的教學模式。
另一方面,進一步均衡教育資源,為全面推進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提供保障。
第一,確保占GDP4%的教育經費落實,資源配置向農村邊遠地區傾斜。各級政府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統籌各項收入,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確保占GDP4%的教育經費落實。落實過程中,還要兼顧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的投入,不能僅以區域GDP為基準來分配教育經費,否則會加大區域教育資源分配的失衡。因此,在整體教育投入的大盤子下,中央財政要增加對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的比例,進一步加大對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投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資源配置要向中西部、農村、邊遠、民族地區和城市薄弱學校傾斜。
在資源統籌規劃和制定實施方案的過程中要先盤點摸底,實施中要落實到每所學校,改善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改變其落后現狀。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和優秀教師到教育落后的地方任教,為他們提供更優惠的條件。
第二,進一步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我國財政對教育投入的整體水平不高,需要出臺促進民辦教育的政策和落實細則,鼓勵民間資本對教育投入的熱情和步伐,充分調動各種機制和力量興教辦學的積極性,擴大社會資源進入教育途徑,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均衡教育,要建峰拔谷,而不是削峰填谷。要鼓勵民辦教育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探索、創新素質教育的辦學模式,形成“領頭羊”效應,形成一部分試點地區和試點單位。在試點成熟后,可通過財政、稅收、金融和土地等優惠政策,進一步鼓勵擴大復制,建立分校。
陳鳳祁
![]()
相關閱讀
更多新聞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