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體制改革邁出關鍵步伐 正向深度和廣度挺進
2011-10-25 22:38:00 來源: 中國網 我要評論
[提要]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發達國家面臨著許多難題,發展中國家面臨難得的新機遇,進入了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時期。” 今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到吉林調研時強調,當前,我國文化建設正處在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促進繁榮的重要時期。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發達國家面臨著許多難題,發展中國家面臨難得的新機遇,進入了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時期。當代中國正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新的目標邁進。在這關鍵的歷史時期,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在中國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顯得越來越突出。而中國現階段,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文化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文化作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已到了釋放巨大能量的關鍵時期。我國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在新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盡快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文化優勢。而只有通過更深入的文化體制改革,文化才能真正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而且,文化產業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特點,它是典型的“朝陽產業”,已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只有當文化表現出比物質和貨幣資本更強大力量的時候,經濟發展才能進入更高層次、更高水平。因此,中國此時,已到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推動文化建設,促進文化大繁榮的十分關鍵的時期。
可喜的是,文化體制改革日益受到了高層的重視,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問題。中共中央政治局聽取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稿在黨內外一定范圍征求意見的情況報告,并決定根據這次會議討論的意見進行修改后將文件稿提請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會議強調,要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準確把握當今時代文化發展新趨勢,準確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在科學發展道路上奮力開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
值此六中全會召開之際,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的文化體制改革其實已經邁出了關鍵的步伐,正在向改革的深度和廣度挺進!
早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當時提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先進文化的建設被列入了國家發展的重點議事日程,十六大以后,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步伐明顯加快,文化體制改革的目的更明確,任務更清楚,意義更明晰。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對文化體制改革進行了大膽試點,積極探索,穩步推進。通過改革實驗,關于文化體制改革的理論也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思路進一步清晰,改革的方向進一步明確,推進改革的辦法也更細致,采取的步驟也更具體。特別是第一次將文化分成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強調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這從宏觀目標上為整體的文化體制改革指明了明確的方向。這是適應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基本需要,根據中國社會的特點所作出的文化發展的戰略決策。有利于在文化體制的改革中正確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有利于加強文化法制建設,既能從宏觀上加強對文化發展的管理,又能深化文化企事業單位內部改革的推進,既有利于堅持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提高管理水準,又有利于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推動文化創新,培養優秀的文化人才,多出文化成果。
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將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進一步深化和明確。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系統闡述,更加突出了文化建設在三個文明協調發展中的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文化建設被定位為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方面,又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文化保證。這無疑為文化體制改革實施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同時,《決定》還具體明確提出:文化體制改革的總目標既要按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又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還具體說明要逐步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此外,《決定》分別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和經營性的文化單位的改革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要求,強調前者要深化勞動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國家投入,增強活力,改善服務;后者要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強調要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體制;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促進各類文化產業共同發展,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這一重要命題,首次以中央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確寫入了“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提法,這說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生產力已經成為黨中央的明確目標。《決定》指出:要“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革除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把文化發展的著力點放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強調要加強文化發展戰略研究,抓緊制定文化發展綱要和文化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2005年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從最高層下文,對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所遇到的重點問題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對進一步深化改革從政策方針上指明了方向,對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提出明確的目標。2006年3月,中央召開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在前一階段改革實踐的基礎上,新確定了全國89個地區和170個單位作為文化體制改革試點。這使文化體制改革在更廣的范圍推開,穩步改革的成功經驗讓決策高層有理由有信心有科學的舉措推進全面的改革。
2006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對我國“十一五”時期的文化發展,從指導思想、方針原則、目標任務和實施基本措施等方面作出全面闡述,這是對進一步加快文化建設、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作出了科學的戰略部署。
2007年10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報告代表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強調要“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特別是第一次闡述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觀點,把文化體制改革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旨在開創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的嶄新局面。
2009年7月,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正式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這是繼鋼鐵、汽車、紡織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后出臺的又一重要產業振興規劃,也是文化產業首次進入國家的宏觀規劃,它標志著文化產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性產業。隨后,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創業板上市申請獲證監會批準通過,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進入新的時期,文化產業成了國民經濟發展的無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2010年7月,胡錦濤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一定要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今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著眼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今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到吉林調研時強調,當前,我國文化建設正處在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促進繁榮的重要時期。我們一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深刻認識文化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深刻認識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責任,深刻認識提高文化軟實力、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意義,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不斷開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許共城 中國文化研究方面的學者,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副教授)
(新聞中心-中國網)

更多新聞
- 劉云山:我國文化改革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 17屆六中全會:中國共產黨繪制“文化強國”藍圖
- 人民日報社論:邁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進軍
- 期待中國文化軟實力成為發展強動力
- 十七屆六中全會或首提文化強國目標
相關閱讀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