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市委書記于建成:創新:助推萊蕪科學發展
2011-02-17 09:28:00 作者:郭靜 來源:大眾網—齊魯晚報
作為“十二五”的開局之年,今年我省將著力轉變發展方式。萊蕪作為一個以鋼鐵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如何打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新的一年,萊蕪發展的著力點在哪里?在突破原有經濟發展模式,走向創新之路的過程中,將有何舉措?帶著這些問題,2月15日,本報記者采訪了省人大代表、萊蕪市委書記于建成。
轉方式關系到生死存亡
記者:萊蕪是一個以鋼鐵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在轉方式、調結構方面所面臨的形勢如何?
于建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于萊蕪這樣一個以鋼鐵為主導產業的城市來說尤為迫切、尤為緊要。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對其他地方,轉方式關系到發展快慢、發展好壞,對萊蕪則關系到生死存亡。必須加大工作力度,堅決打好這場硬仗。
傳統產業并不等同于落后產業。鋼鐵是萊蕪的主導產業,所占比重很大、貢獻很大,今后發展提升的潛力很大、空間也很大,關鍵是要以鋼鐵內涵式發展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以量的擴張為主向以質的提高為主轉變。
以噸鋼的價格為例,去年寶鋼是8800元,日本新日鐵是1.3萬元,而萊蕪是4000多元。我們算了一筆賬,如果我市噸鋼價位每提升1000元,銷售收入將增加200個億,工業增加值將增加150多億元;如果能達到寶鋼的水平,銷售收入可以翻一番,利稅可以翻幾番。
記者:如何打好這場硬仗?
于建成:近幾年,在產能不增加的情況下,我們大力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的產品,盈利水平大幅度提高。像萊鋼新上的磁懸浮列車用F型鋼軌排項目,噸鋼價值超過了萬元,是普通鋼材的2倍多,利稅是普通鋼材的3倍。
同時,我們還大力發展鋼鐵深加工,培植發展機械裝備、汽車配件、新型建材等鋼鐵深加工企業370多家,年加工鋼鐵550萬噸。大力改造提升電力、食品、紡織等非鋼產業。華能集團總投資250億元、裝機容量566萬千瓦的萊蕪電廠項目和匯源集團投資建設的匯源工業園項目一期工程都已投產。
改革農村產權讓農民獲利
記者:作為全省統籌城鄉發展改革試點城市,在城鄉一體化發展方面,萊蕪有何舉措?
于建成: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我們緊緊圍繞“地往哪里轉”、“人往哪里去”、“錢從哪里來”等關鍵問題,從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入手,加大“兩股兩建”改革力度。
所謂“兩股”,一是推行土地承包經營權“股權化”,把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促進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民增收。目前,全市已在4個鎮的42個村開展“股權化”改革試點,完成土地股權化改造5.8萬畝。
二是推行集體資產“股份化”,讓農民不管走到哪里,都能享受到集體資產分紅。目前已有56個村(居)完成股份化改造。
所謂“兩建”,一是建立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目前已發展農業合作社、股份公司、專業協會等各類新型合作組織496家,有30%的農戶參與了合作組織,出口創匯超千萬美元的合作組織達到9家。
二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流轉制度,探索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農村宅基地空間轉移等路子。
記者: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一直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點,“兩股兩建”是否有效解決了這個改革的難點?
于建成:我們感到,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繼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農村稅費改革之后又一項重大改革。如果說家庭承包制讓農民有其“地”、稅費改革讓農民有其“利”,那么產權改革則是讓農民有其“權”,即財產權及收益權。
像雪野旅游區黑山村,將全村的405畝土地承包權折算為579股個人股,將集體經濟林地折算為164股集體股,成立專業合作社實行企業化經營,發展高效林果業,每股年收益600元保底,年底還可參與合作社分紅,農民在農場打工每年還可獲得1萬多元的工資收入,戶均收入是原來的2倍多。
通過推進“兩股兩建”改革,解放了土地、解放了農民、解放了生產力,加快了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步伐。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全市城鎮化率由“十五”末的48.9%提高到51.7%。
改善民生具有重大經濟意義
記者:富民是強市的目的,萊蕪在發展中,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民生保障的關系?
于建成:的確,富民是強市的目的,發展經濟最終是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同時,富民又是強市的重要動力。
一方面,民生的改善、城鄉群眾收入的增加會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發展的積極性,有了這個強大的內生動力,經濟發展的“蛋糕”就會越做越大;另一方面,抓民生的過程就是擴大消費、拉動內需、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因為富民意味著群眾購買力的提高,意味著消費拉動能力的增強,意味著經濟結構的優化和提升。
因此,我們堅持以人為本、改善民生,不僅是政治問題,也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過去5年,全市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累計達到200多億元,是“十五”期間的4.3倍,不僅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改善,GDP、地方財政收入等指標也呈現倍增勢頭。
記者:在增收富民方面,有何優惠措施?
于建成:我們首先通過強化創業來增收富民。建立完善了以培訓促就業、以創業帶就業、以優惠政策扶持就業“三位一體”的城鄉就業保障制度,市財政每年拿出1700萬元專項資金,采取政府花錢買服務、向群眾發放“培訓券”的方式,免費對城鄉所有有培訓愿望的人員進行分類培訓,累計培訓群眾4.8萬人次,參訓學員80%以上實現了多途徑就業創業。
另外,強化社會保障富民。建立完善了養老、醫療、住房、救助等十大民生保障體系。
如率先實行新農保全市覆蓋,從2007年開始就推行農民社會化養老保險,去年又按國家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標準自費改革,實現了新農保全市覆蓋。
如改革經濟適用房、廉租房運作方式,先后將城鎮低收入家庭、“城中村”居民、農民工和農村低保家庭納入住房保障范圍。去年又將住房保障范圍擴展到優撫對象和農村殘疾人。城區醫院兼并和托管全部鄉鎮衛生院,鄉鎮衛生院領辦村衛生室,農民不出村鎮就能享受到城市的醫療服務。
最后還強化公共服務富民。去年我們在全省率先推行城鄉公交一體化,投資2億元,建立了覆蓋全市城鄉的公交網絡,新購置高檔環保公交車200多輛,使市區、城鎮、鎮村三個公交網相互銜接、全面覆蓋,農民由村到鎮只要1元錢,從鎮到市最多3元錢,最長半小時就有一班車,享受到安全便捷、質優價廉的公交服務。
更多新聞
相關閱讀
您對其他相關新聞感興趣,請在這里搜索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