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引擎助推威海藍色經濟飛躍
2010-10-27 13:20:00 作者: 來源:大眾網
大眾網威海10月27日訊(記者 曹亮)威海,因海得名、依海而建、借海而興,它憑借海洋資源、區位、產業和生態等方面的獨特優勢,逐步從海防重鎮演變為對外開放前沿,從小漁村發展成現代化海濱城市。“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一經提出,威海便自去年開始積極融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四大引擎:資源、區位、產業、生態
威海擁有近千公里海岸線,占山東省的1/3、全國的1/18,山東基巖岬灣海岸總長的1/2。海產品產量連續多年居全國地級市首位。目前,威海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海帶養殖基地,全國最大的水產加工基地,全省最大的海珍品養殖基地與遠洋捕撈船隊。在區位優勢方面,威海與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距韓國93海里,距日本174海里,是中國長江以北距韓國最近的城市,“威海有條件、有能力也有信心為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威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培廷說。
他說:2009年,全市海洋產業增加值51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9.9%,這一比重在全省位居首位。威海初步形成了產業比較齊全、優勢比較突出、特色比較明顯的海洋產業體系。產業優勢日漸突出。
而生態環境尤為威海人自豪:威海一直在改善人居環境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它是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第一個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群、全國優秀旅游城市群,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獎、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創建了全國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第一個“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群、第一個“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群,獲得“聯合國人居獎”、“中國人居環境獎”……威海在生態環境方面獲得的國家級以上榮譽稱號數不勝數。
“資源、區位、產業、生態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成為威海發展藍色經濟的四大引擎。
“轉方式、調結構”助力藍色經濟
2009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此戰略目標一確立,山東全省上下振奮:作為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山東周邊沿海省份的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相繼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布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提出,為山東省海洋經濟版塊進入國家戰略提供了無限可能。
王培廷說,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威海立足自身比較優勢,把藍色經濟區建設與轉方式、調結構緊密結合起來,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海陸統籌發展、推進產業高端化、突出威海特色的原則,編制實施了《威海藍色經濟區建設總體規劃》。確立了“四個戰略定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域的重點城市,海產品生產加工、船舶修造、新能源和濱海旅游休閑度假等產業的領軍城市,與韓國經貿合作的前沿城市和東北亞海上客運中心,濱海生態人居示范城市),在“一線兩區四帶”(千公里海岸線;高端產業聚集區和濱海生態人居示范區;濱海旅游文化產業帶、臨港物流產業帶、臨海現代制造業帶和海洋漁業產業帶)的總體布局中,建設以四大領域(海洋、臨海、涉海和海洋戰略性產業)為主體的高端產業體系,重點培育“六大海洋優勢產業基地”(海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船舶修造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濱海休閑旅游度假基地;新能源產業基地;現代石化基地),傾力打造以十大園區為新增長點的高端產業聚集區,努力將威海建設成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域的重點城市、優勢產業的領軍城市、對韓合作的前沿城市和濱海生態人居的示范城市,大力培育壯大一批規模大、素質高、競爭力強的海洋主導產業,加快建設海洋優勢產業基地,取得了顯著成績。
創新:藍色經濟區建設的強勁動力
在推進藍色經濟區建設中,威海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和有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從建設“海上威海”,到發展海洋經濟,再到打造“藍色經濟區”,是經濟發展方式在理念上的重要突破,在思路上也有了重大創新。
王培廷說:在發展藍色經濟的過程中,把生態優先、保護優先貫穿藍色經濟區建設的始終;堅持集中集約用海用地;科學規劃、嚴格控制、有序開發沿海岸線;嚴格控制污染排放等一系列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全新的發展觀,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雙贏。
另外,全新的空間結構布局,堅持海陸統籌發展;全新的產業發展理念,堅持推進產業高端化;全新的區域一體化觀念,在更高層次上融入藍區等創新發展思路為藍色經濟區建設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更多新聞
相關閱讀
您對其他相關新聞感興趣,請在這里搜索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