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報道:
礦總經理王信談海外收購:"轉調"需要走出去
■大眾網記者 李冉 通訊員 張彭
人大代表、兗礦集團董事局副主席、總經理王信暢談海外收購。
“我們為什么要收購菲利克斯公司呢?說來話長……”談起收購澳大利亞菲利克斯資源公司,王信的思緒一下回到了2004年。
2004年,兗礦就來到了澳大利亞,收購了煤礦。被收購的奧斯達煤礦歷經9個業主,卻都發生了火災,澳大利亞已經確定將這個礦關井破產。當王信帶領著兗礦的人員實地考察,卻意外地發現這個礦的資源非常好:是焦煤,復采條件也非常好,用兗礦的綜采放頂煤技術和防滅火技術完全就能夠解決。于是,領導班子當即拍板,以3200萬澳元收購了這個礦井。此后,2008年,該礦的凈利潤就是8400萬澳元,2009年凈利潤又是8000多萬澳元,因為再也沒有火災,奧斯達礦被新南威爾士州命名為“安全最好的礦井”。
通過奧斯達礦的“現身說法”,兗礦的技術已經在澳大利亞得到了認可。此時,王信開始放眼整個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國土面積600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于中國的2/3,一共才2400多萬人口,煤炭、鐵礦砂、黃金等等資源非常豐富,但卻受開采技術所限。王信邊說邊向記者比劃著,澳大利亞的煤礦開采技術主要是露天開采,煤的厚度一般是在6米到24米那么厚,由于不會分層采,也不會放頂煤,所以他們只能開采到4米左右,其余的就全部扔掉了。望著滿眼的資源,王信在盤算著怎么將別人不要的垃圾撿回來。正在此時,金融危機來了!
然而,對于兗礦來說,金融危機卻正是一次千載難逢向外發展的好機會!在收購完奧斯達煤礦以后,兗礦一直在國際上進行比選,最后認為澳大利亞的投資環境相對比較好,法制比較健全,他們把將來有可能收購的目標進行了優選排隊,菲利克斯公司當時就排在第一位。“為什么把它排在第一位?這個公司成長性非常好,它有四個生產的礦井,有在建的礦井,還有三個勘探的礦井,還有一個大的碼頭,碼頭的股權比例應該是1000多萬美元。”正是這些資源優勢,讓王信堅定了收購了菲利克斯的信心:“在海外做強做大,必須采取資本運營,一個企業要想做強做大,單靠實體發展是很難辦到的,必須一方面靠實體經營發展,建新的項目,另一方面通過收購兼并重組,搞資本運營。”就這樣,王信帶著實體經營和資本運營的“兩個翅膀”起飛了。
“2008年10月8號,我就帶著團到了澳大利亞,9號就給菲利克斯的董事長總經理進行了洽談,當時一見面,他們董事長總經理就說感到‘非常恐慌’。”回憶起當時的情況,王信依然清楚地記得金融危機帶給澳大利亞企業煤炭企業的巨大沖擊。
當時,菲利克斯的股票由接近23澳元一下降到7澳元,澳元對人民幣的匯率由6.7:1一下降到了4.3:1,這兩個一疊加,菲利克斯的市值大幅度縮水。經濟到了最低谷,再加之菲利克斯自身的原因,使得他們想盡快變現。將奧斯達煤礦起死回生的成功經營,使得兗州煤業在當地有了知名度,也因此早早納入了菲利克斯的視線。基于這種良好合作,雙方愉快地簽訂了保密協議。
然而,兗州煤業是在紐約、香港、上海三地上市的公司,股民非常關注這起并購,人們普遍認為,菲利克斯是一個資源型的公司,不可能讓兗州煤業100%收購他的股權。這種擔憂不無根據,兗州煤業提出并購的審批一波三折。
“我們遞交了三次申請,才得到了批準。”說起審批的過程,王信透露了其中的小秘密:“我們接受了以往的兄弟單位的教訓,本著多干少說、甚至光干不說的原則,低調來處理這些問題。”在澳大利亞,傳統的申報方式是通過律師來進行申報,兗州煤業卻搞了特例,積極主動地找負責審批的部門進行溝通匯報,講明白兗礦的技術先進性、可靠性。
令王信記憶猶新的是在澳大利亞達沃斯會議上,陸克文總理和財政部長都參加了這個會議,在兩天半的時間,王信跟陸克文總理四次見面,把兗礦的技術匯報得清清楚楚。當得知兗礦的技術已經可以開采到1000米以下不發火時,陸克文對此大加贊賞,非常高興。
“陸克文總理說,兗礦這個技術在中國是最先進的,在世界上也是最先進的,下一步在澳洲我們就推廣這個技術,他一高興就說,‘我任命你為采礦總理’,這時我們一塊去參加會議的郭大姐說,‘你是總理,金口玉言,還需要下個文件嘛。’陸克文是個中國通啊,立馬就反應過來,然后他說,‘這樣吧,我推薦你為采礦幫的幫長。’”從“采礦總理”一下子降為“采礦幫長”,王信笑著說,總理一句話就把他改成民間組織了。
幽默的陸克文總理抱著王信的膀子拍了合影,總理這“一關”算是過了,“挺好。”王信笑著說。然而,要想100%收購菲利克斯,必須通過投資審查委員會批準,澳大利亞國庫部的部長正好兼職審查委員會主任。經過一番仔細的匯報,國庫部長說他本人非常支持兗州煤業收購菲利克斯,但是必須嚴格按程序來進行報批。在隨后的報批過程中,王信的團隊繼續溝通、匯報,最終在2009年10月23日,獲得了澳大利亞政府的有條件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