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三角要打好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兩套牌
——黃三角采訪考察思考之三
大眾網評論員 韋國騫
對于黃三角,如果說“高效”是一臺發動機,那么“生態”就是一部平衡器。前者決定了黃三角能不能飛的更快,后者則決定了黃三角能不能飛的更穩。兩者相輔相成,互相制約。當地原來的生態環境保護的好不好,今后的生態系統建設的好不好,對黃三角的發展至關重要。
細分的話,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之“生態”,可以還原為兩層意思:一指自然生態,二指社會生態。在建設過程中堅持“生態”精神,就是既要保證黃三角擁有山清水秀、天藍水綠的美麗自然環境,又要建立和諧安定的社會生態環境。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同步建設,才能為黃三角的騰飛創造一個穩定的大環境。
首先說,對自然生態的保護和建設必須貫穿黃三角發展的始終。事實上,黃河三角洲的生態環境可以用“美麗與憂愁并存”來形容。一方面,這里擁有全國最大的天然濕地,另一方面又表現為土壤鹽堿含量高,淡水資源短缺,自然災害頻發等。
因其美麗,我們不忍破壞;因其脆弱,我們必須保護。
在考察黃三角6市19縣的過程中,筆者發現,綠色能源的運用將成為保護黃三角自然生態的第一大利器。德州的太陽能研究已經世界領先,濱州生產的風力發電機已能夠最大限度的捕捉風能,壽光也已經能夠成熟地利用生物能來種植蔬菜和養魚等。在德州,鱗次櫛比的太陽能采光板在居民樓、教學樓甚至工廠上架起,用采集的陽光為市民提供能源;在東營、萊州和濰坊,一座座風力發電機已經高高聳起,向周圍城市源源不斷地輸送電力。
而除了綠色能源外,綠色農業將成為保證黃三角良好自然生態系統的另一利器。粗獷型的農業發展方式正在退出歷史舞臺,低能耗、低污染和高投入產出比的綠色農業正在占據主導市場。樂陵馬鈴薯的抗病性大幅提高,萊州玉米的單位產量不斷增加,壽光有機蔬菜的種植和流通在規模上引起世界矚目,而養殖高青黑牛的利潤率更是達到了100%。
客觀說,不論是綠色能源還是綠色農業的發展,黃三角地區都走在了前面,將一個個概念落實在了大地上,應用在了生活中。拋棄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產業發展模式,就是從根本上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而除了自然生態需要保護和建設外,和諧社會生態的建設同樣重要。上世紀70年代,美國在中西部大力開發能源時,同步建設了許多“能源城鎮。”但一開始只是“天目式”地建設了城鎮基礎設施、制定了想當然的政策,而沒有考慮新城的人流涌入等動態性特點,結果五年之內,隨著新興城鎮的人口激增,住房緊張、犯罪率上升、教育和醫療嚴重不足等問題暴露出來。十年之內,產業工人因不滿新興城鎮的條件,竟然離去了三分之二。“新興城市綜合癥”讓諸多地區產生了有礦無人采,有油無人挖的尷尬局面。以彼過去觀己未來,在黃三角的建設過程中,要以動態發展的視角規劃區域,制定靈活的政策,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相信堅持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的同步建設,一座座生態之城將在黃三角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