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2009專題匯總 > 2009全國兩會特別報道 > 最新報道
2009-03-02 01:04:52 作者: 來源:大眾網 【瀏覽字號:大 中 小】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王乃靜做客“兩報一網”兩會北京直播室
金融危機下,大學生就業難成為格外引入關注的話題。今日,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王乃靜做客“兩報一網”兩會北京直播室,暢談大學生就業問題,并現場回答熱心網友的問題。他認為,學校人才培養模式落伍,大學生就業心理預期過高,缺少創業成功因素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從學術性人才到技能型人才轉變
有網友提到,大學生就業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目前有些學校的畢業生簽約率還不足10%,不少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嚴峻形勢。針對這一現象,王乃靜表示,大學生就業問題難的原因比較復雜。概括來說,高等教育有三個階段。第一是精英教育階段,第二是大眾化教育階段,第三是普及型教育階段。“當我們國家處在精英教育階段的時候,我們是朝著學術型人才來培養大學生,畢業以后當教授、科學家、工程師”,王乃靜說:“現在到了大眾化教育階段,高等教育入學率已達50%以上,這時候應當是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國外發達國家的高等學校入學率都在70%、80%以上,大部分是兩年制的社區學院。而我們卻一直沒有改變,始終是朝著學術型人才來培養。這樣就使得我們大學生辛辛苦苦學了四年,但是和社會的需求不吻合。”
在談及部分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崗位,只能又到技校去學習一些工作技能這一現象時,王乃靜指出,這個問題是很現實的,比如一個研究生到銀行去工作,他需要三個必需的基本技能:一是點鈔票的速度,二是按計算器的速度,三是打字速度。而在研究生學習生涯中,這些技能都沒有專門學習過。學校培養的目標和學生就業的目標不是一回事,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費,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浪費國家教育資源。
王乃靜說,從市場的就業崗位來分析,大部分崗位是體力型,其次是技能型,第三種是管理型,第四種是學術型,最高的是創新型。整個就業崗位是金字塔型的,越往上,工作崗位越少。而高校培養的大量學生,都要爭取管理崗位,都要脫離技能型和簡單體力勞動,所以造成大學生就業難。
大學生就業心理預期過高
當網友問到“很多的大學生去當月嫂、清潔工或賣羊肉串”時,王乃靜說,在國外,這種情況是司空見慣的,根本不會有人宣傳。為了生存、為了生活,體力勞動、簡單體力勞動也都可以去干,搬運工、餐館打工,這都很正常,沒有必要宣傳。這種宣傳的引導,使得大學生認為自己是人才,是一個高端人才,期望值就相應提高。
王乃靜說,高等教育需要改革,到底做什么樣的高等教育?首先需要一個定位。高校不能培養大量的學術型人才,這樣很難找到工作。學生要考慮現在的情況,到底是把自己定位在什么位置?學校要考慮市場的需求,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對政府來講,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少發展重點性大學。
政府應該扭轉“考公務員熱”心態
有網友指出,現在大學生就業難,導致出現另外一個極端化問題,就是考公務員熱,這也是一個心理預期過高的問題,或者是因為當前我國公務員工作比較穩定,對這種崗位的向往而導致他們去報考,就出現了“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現象。
王乃靜針對這一現象,說:“這個問題主要原因是公務員工作比較穩定,收入還算可以,社會地位高。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大學畢業生都不愿意去冒風險。因為從工人干到較高層次的崗位很不容易。如果從公務員平臺上發展,則走到領導崗位的希望就非常大。這還是說明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太高。政府應該扭轉這種就業心態,讓大學生、研究生勇敢的走向市場,發揮最大的才能。”
大學生創業缺乏成功關鍵因素
現在國家大力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業,給大學生提供創業實踐活動的機會。針對這個話題,王乃靜說,政府一直在提倡大學生創業,但是要創業,首先要有啟動資金;第二要有人脈;第三需要有市場。而這些素因素都是大學生所缺乏的。“另外,大學里也沒有教給大學生怎樣去創業。比如說如何注冊公司?怎樣管理公司?怎么看會計財務報表?怎么和客戶談判?怎么去講演?怎么去游說?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創業者必須具備企業家才能”,王乃靜說:“企業家才能是社會稀缺資源,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大部分人當不了企業家,很多民營企業家發財了、致富了,自己去干卻沒多久就垮掉了。這就是企業家才能的重要性。”
王乃靜表示,政府要鼓勵大學生創業,首先要對大學生進行培訓,讓他們擁有這些成功的條件,否則不僅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還會產生因創業失敗而帶來的社會問題。(本網記者 曲濤 陳宏發 于北京報道)
編輯:陳宏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