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踩踏事故原因
2010-11-29 22:06:00 作者: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公共安全危機干預專家詳解:踩踏事故為何發生
本報記者 葉鐵橋
摩肩接踵,人潮洶涌之際,誰能料到,其中竟蘊含著巨大的危機。
“如果是踩踏事故,疊在下面的人,幾分鐘就會窒息而死。”公共安全危機干預專家高鋒說,在踩踏事故中,人人相疊可以壘到五六層。除了窒息而死,還有些遇難者是直接被踩死的。踩踏事故中,有些人肋骨直接被踩斷。女士的高跟鞋,甚至可以直接踏進倒地者的胸腔、腹腔。
高鋒說,踩踏事故出現的傷亡狀況往往讓人瞠目結舌。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安全工程系教師王起全等人在發表于2008年的論文中表示,經他們統計,2000年至2006年間,國內外大型活動中發生85起踩踏事故,造成4026人死亡,7513人受傷,平均每起踩踏事故死亡人數約為47人,平均受傷人數約為88人,平均每起事故都達到了我國規定的特別重大傷亡事故級別。
幾年前發生的北京密云迎春燈展踩踏事故,重慶家樂福踩踏事故及一系列校園踩踏事故,也說明這也是我國需要面對的重大公共安全課題。
柬埔寨首都金邊22日晚舉行送水節活動時發生的這次踩踏事故,現場主要位于金邊東部鉆石島的一座橋上。據報道,由于人多擁擠導致橋梁晃動,因害怕橋梁塌陷,橋上人群恐慌,導致踩踏事故的發生。
事實上,橋梁正是踩踏事故的多發地。2004年2月5日晚,北京市密云縣密虹公園的踩踏事件,就是因為一游人在公園橋上跌倒,引起身后游人擁擠,造成踩踏事故。2005年8月,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謠傳將遭到自殺式炸彈襲擊,導致什葉派穆斯林在一個大橋上發生踩踏事件。
“踩踏事故的發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四面八方的人向一個狹小的空間內聚集,從而導致這個空間的承載量超過極限。”高鋒說,橋梁正符合這樣的特點。除此之外,樓道、隧道、建筑出入口等由寬闊地收窄的區域,也應是踩踏事故重點防范區域。
校園內的踩踏事故往往發生在樓道里。2009年12月7日晚,湖南省湘鄉市私立育才中學發生踩踏事故,發生點即在該校教學樓的樓梯拐角處。當時,由于下雨,52個班的學生大都選擇從離宿舍比較近的一號樓梯下樓,有一個女生滑倒,導致發生踩踏。
四川省綿陽市安縣桑棗中學校長葉志平說:“如果當時樓梯口有老師,踩踏事件就不會發生了。”葉志平在學校倡導安全訓練,每學期組織一兩次緊急疏散演習。在汶川大地震中,桑棗中學全校2200多名師生,在1分36秒內全部安全撤離現場。他也因此被譽為“最牛的中學校長”。
此外,體育場、電影院、演出場地也是踩踏事故的高發區域。據國際足聯統計,1902年到2000年,世界各地的球迷傷亡事件共導致至少1380人死亡,其中大多是因為踩踏事故死亡。
但更為頻繁的踩踏事故發生在宗教活動中,如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就一度因頻頻發生踩踏事故而震驚世界。從1989年到2006年,該地就因為朝圣而發生7次大型踩踏事故,導致近3000名朝圣者死亡。
高鋒說,如果人群變得特別密集,擁擠不堪,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變越小,那么人們就得意識到自己正處于危機中,要加強防范。
事實上,根據多起踩踏事故總結的經驗,踩踏事故發生的過程一般是這樣的:首先是行進遇到阻力,比如成拱現象,這種現象普遍出現在樓道口,人流群集成拱形,導致前面的人容易摔倒,后面的容易被絆倒;再比如異向流群集現象,來自不同方向的人流相互沖突、相互阻塞,導致擁擠、沖突和混亂;另外,人流中有老弱病殘,也容易造成局部極度擁堵,在這些情況下,都得引起警惕。
高鋒說,一旦出現人流群集,就必須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要順著人流走,切不可逆著人流前進。要注意保持平衡,可以雙臂張開,重心向后,以抵擋來自后部的沖擊力,并注意尋找支撐物,“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彎腰撿鞋子或系鞋帶”。
他強調,在擁擠的人群中,如果發現有人情緒不對,或人群騷動,就應該注意可能會發生事故,但一定不要慌亂,不要奔跑,避免摔倒。
高鋒表示,一旦突然發現前面有人摔倒了,就馬上要停下腳步,并告知后面的人不要靠近。如果要救人,一定不要彎腰施救,而應該側身來救,并在力保自己不會被擠倒的情況下施救,否則自己也有可能有生命危險。
一旦發生危險,如何疏散人群成了最重要的工作。在此情形下,公共安全專家都認為及時干預是最重要的。
高鋒認為,在踩踏事故發生前后,公共管理部門在做好預防的同時,在重點部位一定要有人值守,疏通、控制人流。“這里面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前快、中慢、后停,即前面的人快速跑步通過,中間的人慢行,后面的人要停下來等待,必要時,要采取人墻式人流阻擋方式。”
他說,人群聚集場所必須做好應急準備,制定出合理可靠的應急預案,確保具有充分的應急能力。高鋒說,據了解,柬埔寨警方在事態發展過程中為了驅散人群采取往橋上噴水的方式,這是錯誤的做法,因為這會給人群造成更大的壓力。“水遺留在橋上,更多的人會滑倒,容易導致更嚴重的踩踏事故”。
本報北京11月23日電

相關閱讀
您對其他相關新聞感興趣,請在這里搜索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