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宣傳
生活在數字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是“數字人”。從舌尖到指尖,從田間到車間,從衣食住行到娛樂消費,數字的觸角日益延伸至每個角落。要想在“數字海洋”里徜徉,必須提高數字素養與技能。
當前,全球經濟數字化轉型不斷加速,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日益成為國際競爭力和國家軟實力的關鍵指標。如何加快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促進全民共建共享數字化發展成果?6月13日上午,2024年山東省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月在青島啟動,活動月期間將集中舉辦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基地開放日、“數字新跨越”數字素養提升專項行動等15項系列主題活動,陸續捧出“數字大餐”。
在2024年山東省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月啟動儀式上,數字信息體驗區引發與會者的濃厚興趣在數字時代,我們應該具備哪些素養與技能?做一個“數字人”,需要對以下關系做到心中有“數”——
一、矛與盾,善用這把“雙刃劍”近年來,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元宇宙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迅猛發展,并被廣泛應用到社會生產和生活中。與之相伴而來的一個新概念——“數字素養”,日益為人矚目。
從概念來說,數字素養是數字社會公民學習工作生活應具備的數字獲取、制作、使用、評價、交互、分享、創新、安全保障、倫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質與能力的集合。數字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全面提高數字素養與技能,才能善用技術,并做到“趨利避害”。攻,打造自己的競爭力。在數字素養諸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數字生存能力,如日常用手機網購、導航、社交、就醫等。當下,缺少這些能力,基本上會陷入“寸步難行”的境地。但技術不是萬能的,再先進的技術也無法替代人類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如現在語言翻譯軟件很方便,但并不意味著可以不用再學習外語,恰恰更應利用好科技工具,找準定位,豐富自己,打造自己的競爭力和“護城河”。
防止被AI詐騙,需要提升個人“數字安全能力”素養守,建造安全的“防火墻”。AI在給人們提供各種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隱私保護、信息安全、算法歧視等挑戰,“數字安全能力”也成為數字素養的重要方面。比如,要會保護自己的數字資產或物理資產不被侵害,包括個人數據和隱私的保護,對網絡謠言、電信詐騙、信息竊取等不法行為的辨別能力和安全防護技能,對玩游戲、刷短視頻等的自控能力。
“長矛”在手,也要“堅盾”護身,要認清技術的兩面性,著力培養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能力。
二、危與機,如何與AI“搶職位”在數字時代,達爾文的“進化論”也常被專家拿來類比,提醒每個人都不能與時代脫節,要具備數字思維能力和數字生產能力,學會“適者生存”。有人認為,被AI淘汰還是學會駕馭AI,這是個單選題。近年來,AI正在深度融入實體經濟,賦能千行百業,“人類是否會被人工智能替代”引發熱議和擔憂。有研究結果顯示,現有40%的工作崗位或會受到AI影響,特別是計算機服務、零售、金融等行業。其實,人工智能淘汰的是不適應的人,提升數字素養可以化“危”為“機”。
網友用AI制作的電影《流浪地球3》預告片
新的機遇正在顯現。當下,如何提升國民數字素養,讓更多人跨越數字鴻溝,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已成為國家間競爭的新賽道。《這就是中國》節目中有專家指出,國際“戰略空間”的競爭,因為“數字空間”競爭的加入變得日益激烈,參與者更加多元,不僅有主權國家,還有公司企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數字技術、數字經濟給中國帶來的改變是全方位的。目前,中國在人工智能、芯片研發、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量子通信等領域,均躋身全球第一梯隊。在此背景之下,數字人才越來越成為“香餑餑”。某招聘平臺的數據顯示,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相關職位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長321.7%,呈現急劇增長態勢。只要掌握了一“數”之長,就不愁沒有工作機會。
三、快與慢,不能忽視的“一老一少”培育提升公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既關乎微觀個體的數字紅利獲得,又關乎宏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研究發現,當前我國公民數字素養呈現出顯著的結構性差異,依次為代際差異、教育差異、城鄉差異。在2024年山東省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月啟動儀式上,特別演出了一幕“數字助老”的主題情景劇,展現全社會為幫助老年人提升數字素養做的多方面工作。
“E世代”青少年網絡文明素養亟待加強 圖源:教育家雜志
越過“從前慢”的“數字鴻溝”。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數字經濟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主要經濟形態,老年人的腳步明顯跟不上了。為此,我國提出,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要特別關注老年人、殘疾人、貧困人口等特殊群體的基本數字生存能力的獲取,子女、社區、街道都需要積極提供幫助。一些老年人在學會使用智能手機后,又面臨“數字陷阱”“數字沉迷”的問題,也需要進一步引導。
縮小兒童和家長的“數字代溝”。很多兒童觸網低齡化趨勢明顯,對網絡的了解程度和使用水平甚至反超家長,但由于心智不成熟,在閱讀方面一味追求“短平快”的碎片化信息,也容易沉迷短視頻和網絡游戲等。家長要盡快提高自己,更好地了解孩子指導孩子,消除與孩子的心理隔閡,避免對抗。
有研究發現,青少年數字素養的平均得分為3.63分,這一數據雖然相較于過去有所增長,但僅略高于及格線,說明提升青少年數字素養的道路依然漫長且充滿挑戰。
四、多與少,防廣博有余深度不足今年的高考語文作文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再次引發了我們對人工智能時代問題“多”還是“少”的思考。在生活中,我們也有著明顯的“多少”感受。比如,“信息太多,有用的少”。每天,手機里的信息應接不暇,其實大部分是沒有意義的,尤其短視頻更是“時間殺手”。在熱點事件發生后,很多人會盲從于網友的情緒,或熱衷于在評論區里“抖機靈”。我們時常把記憶力交給電腦,把知識交給數據庫,自主記憶力似乎在衰退,以前是“書到用時方恨少”,現在是“資料找時方恨多”。
比如,“知道很多,思考得少”。一位北大教授曾提醒說,我們很容易成為“知道分子”,比以前的人常識多,但思考、辨析能力不足,過于注重知識的廣博,很少強調思維的深度。要知道,獨立思考、批判精神一旦稀缺,便會導致創新能力不足。而位于數字素養與技能“塔尖”的,是“數字創新能力”,要能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或在基礎技術、開放平臺、商業模式等方面具備獨特的競爭力。但這一點,恰恰也是很多人的短板。嵌入數字世界,未來我們面臨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我們要做的是,保持獨立的人格,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增強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道與術,“用AI打敗AI”?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道”和“術”這對概念不能忽視。有專家認為,“術”就是看你能驅動什么,而“道”就是看你在被什么東西驅動。人必須認同、遵循的那部分就是“道”,可以認為是道德,也是法律。
《強化信息保護》 新華社發 商春海 作如今,AI“換臉”實施詐騙、AI偽造圖片傳播謠言、AI“復活”逝者引發爭議……面對AI深度偽造,該如何識別和防范各類風險?這需要用戶、平臺、監管、司法等社會各界形成合力,從“術”和“道”兩方面建立相關信息安全規范,進行制約。在教育中,“道”也意味著學術誠信。AI濫用現象值得警惕,如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為人們寫論文提供了新幫手,但也引發了對學術誠信的擔憂。最近,多所高校發布關于在畢業設計(論文)中規范使用人工智能的通知,防止AI代寫。然而,AI生成的內容并不能被傳統的查重算法有效檢測出來,于是有關方面探索研發專門針對AIGC的檢測工具,就是要“用魔法打敗魔法”“用AI打敗AI”。
人工智能的倫理挑戰引起廣泛重視,推動人工智能應用向上向善,已成為社會共識,人們也正不斷努力。“數字賦能,全民共享”。數字技術深刻改變社會,“在未來,數字素養會像吃飯喝水一樣,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項基本能力”,愿每個人加快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做個數字“素”人和達人,共建共享美好的數字未來。
責編:
審核:王云峰
責編: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