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暑假,對學生中的那一小部分人來說,有了不一樣的意義。王櫟鑫、張超、井柏然、魏晨……這些人的名字,因為一場秀變得不一樣了。9月1日開學日臨近,這些參加選秀的高中生、大學生會不會像往年一樣如期出現在學校呢?“不會”,這是媒體的記者在采訪中聽到的最多的一句,今年通過“好男”、“快男”等選秀節目一舉成名的學生明星們,很多都不打算繼續上學了。于是,一個刺眼的名詞誕生了——明星輟學。(8月28日《成都商報》)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曾幾何時,讀書是許許多多學生期望于改變命運的唯一“獨木橋”。可如今,這種傳統的觀念被顛覆了,眾多中學生沉湎于形形色色的選秀節目中而放棄學業,這種骨牌效應令人擔憂。
超女黃雅莉當年參加超女比賽時還是個高中生,一夜成名之后再也未見她繼續學業的消息;身為四川音樂學院大二學生的何潔自從參加了超女比賽后,學校二字已變得不再重要,且“打死也不上課”;初二一唱成名的“超女”張含韻其實初中都沒念完,高中是作為藝術特長生被學校降低門檻錄取的。據圈內人士透露,其實“休學”在娛樂圈是很普通的事,“不過,他們只休學。哪天在娛樂圈混不下去了,還可以回去繼續讀書。”
而今年出爐的“好男”“快男”們,年紀一個比一個小。放眼看去,成名的選手中,不少都是在校學生——“快男”王櫟鑫是高二學生,“好男”張超是高三學生,“快男”魏晨還在讀大三。選秀成名讓他們措手不及,各種邀請也紛至沓來,輟學走秀也就成了他們的最佳選擇。
成名要趁早,這是張愛玲的經典話語。筆者并不反對說學生們成為超女、超男后還非要讀書。但問題是,在選秀中脫穎而出的學生明星紛紛游離在輟學與上學之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首先,它破壞了教育的公平。在娛樂圈中混不下去了又去上學,這是典型的贏者通吃,教育成了向明星獻寵的工具。
其次,它使相當多的學生及家長變得浮躁庸俗起來,盲目地棄學而選擇走秀。此前有媒體報道,《紅樓夢》劇組在沈陽海選演員時,一名正在準備高考沖刺的女孩被母親逼著進劇組“選秀”,其母稱“哪怕演個小丫環也值”。而一些父母公開表示“現在孩子進演藝圈,當童星成功容易得多”,因而不惜一切代價著力打造“娛樂童星”。
社會的多元化發展,為不同個性的人提供了充分展示的舞臺。“蘿卜青菜,各有所愛”,這“秀”那“秀”無可非議。但倘若“明星輟學”演變成一種社會功利思潮時,受害的是教育,是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