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提問:
十七大報告用獨立的篇章闡述了中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五個新要求——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許多人認為是勾勒出了小康社會的新內涵,您是怎么理解的?
省委黨校楊明清教授解答:
十七大報告關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五個新要求的闡述,主要是針對今后要做好的主要工作而提出的新要求,而不是針對小康社會的內涵,即小康社會的特定性質或概念角度而言的。
我們講的小康社會,只是借用了古人的表述,帶有動態思維的特征,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外賓時,首次使用了小康社會的概念,以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隨后,他進而提出“三步走”、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戰略構想。1987年,黨的十三大把鄧小平的這一構想確定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小康社會成為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第二步戰略目標。這時期,我們對小康社會的理解,側重于解決溫飽問題,如鄧小平所說的“不窮不富”。到1997年,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提前實現翻兩番的情況下,黨中央不失時機地提出了“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寬裕”的歷史任務。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求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十六大對小康社會的規劃,發展了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使小康社會由單純的經濟目標,豐富成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的綜合性目標。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礎上,根據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進一步強調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布局和更高的要求。可見,我們對小康社會的認識和理解,是隨著時代和國家的發展,不斷豐富著的。我們應立足于發展的基點來全面把握和貫徹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
全面把握和貫徹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首先,要深刻認識新要求提出的基本背景。新要求是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而提出的;是根據我國資源供求矛盾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等突出問題、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矛盾、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而提出的;是根據黨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執政治國理念而提出的;是根據人民群眾對改革發展的新期待,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更高要求而提出的;是根據我國經濟國際化進程全面加快,面臨的國際環境的新變化而提出的。
其次,要準確把握新要求的特點和內涵。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既與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要求相一致,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作了進一步補充、完善和深化,從而構成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個方面的目標體系。其中既包含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等事關國家重大戰略布局的問題,也包含了文化建設、優先發展教育、擴大就業、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轉變消費模式等民生問題,特別強調了國內生產總值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人均”指標,首次提出生態文明,表明我們黨更加重視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更加突出了全面小康社會的自然與環境問題。總之,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既體現了目標連續性,又體現了從時代和基本國情出發的針對性和可行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有機聯系的目標體系的高度、從抓住和解決主要矛盾的高度、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的高度,來理解新的更高要求的現實指向和戰略導向,充滿信心,扎實做好每一項工作。
第三,抓好今后五年的關鍵時期。十七大報告指出:“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這是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也是處于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的責任。我們要按照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新要求為導向,堅定信心、銳意改革,通過每個人的實際行動,為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礎。
我國的發展前景是美好的,我們堅信,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我們的祖國必將更加繁榮昌盛,人民生活必將更加富裕。
上一條:何克亮: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作用
下一條:張 麗:人均GDP到2020年翻兩番目標首次在黨代會報告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