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局提供)
根據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關于縣鄉兩級人大代表選舉時間的決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將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按照縣鄉兩級人大換屆選舉同步進行的原則,安排本行政區域內的縣鄉兩級人大在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間,進行換屆選舉工作。
我們國家實行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本質特征,就是由人民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人大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再由人大產生其他國家政權機關。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這次縣鄉人大換屆選舉涉及鄉級政權35400多個,縣級政權2800多個,要選舉產生縣鄉兩級人大代表200多萬人,并由新的一屆縣鄉人大產生本級人民政府。縣級人大還要產生本級人大常委會、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選舉上一級人大代表。在我國,縣鄉兩級人大代表實行直接選舉。在縣級人大代表直接選舉的基礎上,通過逐級間接選舉產生設區的市級、省級、全國的人大代表。只有把縣鄉兩級人大代表選舉好,才能確保選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忠實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國家政權機關及其領導人員。這樣才能使基層政權建設得到加強,使國家政權基礎得到鞏固。
這次縣鄉兩級人大換屆選舉工作,直接關系到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執政,就是要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這主要是通過國家政權機關、通過國家政權中的黨組織、通過在國家政權機關工作的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實現的。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這次縣鄉人大換屆選舉,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一次重要實踐,對于保證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順利進入國家政權機關,使國家政權掌握在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人手里,對于保證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對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這次縣鄉兩級人大換屆選舉工作,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次重要實踐。選舉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主要內容之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把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項重要任務。從1979年把人大代表直接選舉的范圍擴大到縣以來,全國范圍內已經進行過8次鄉級人大換屆選舉和7次縣級人大換屆選舉。根據有關部門初步統計,這次縣級人大代表換屆選舉涉及選民9億左右,鄉級人大代表換屆選舉涉及選民有6億多。這么多選民參加縣鄉兩級人大換屆選舉,行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本身就是一次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最深刻的實踐。通過這次縣鄉人大換屆選舉,積累和豐富在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證人民依法參加民主選舉的經驗,并把它總結起來,堅持下去,從而可以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
搞好這次縣鄉兩級人大換屆選舉工作,必將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在妥善處理各種矛盾中使社會不斷前進的過程。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這些基本特征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面體現,也應當在人大換屆選舉中注意把握和體現。選舉是表達意愿、化解矛盾、調整利益關系的重要途徑。通過廣泛動員和組織選民參加縣鄉兩級人大換屆選舉,讓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和在發揚民主的基礎上,依法把他們信得過的人選進國家權力機關,并通過人大代表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這將有利于增強基層政權的群眾基礎,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實現社會安定團結,使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
綜上可見,這次縣鄉兩級人大同步換屆選舉,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我們黨推進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一次重要實踐。做好這次換屆選舉工作,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依法行使民主權利,關系到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關系到鞏固國家政權建設的基礎,對于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全面發展,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