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2009-05-19 A7)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 劉明禮
近年中歐關系波折不斷,去年時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法國總統薩科齊一意孤行會見達賴令中歐關系跌至谷底,例行的中歐峰會也被取消。5月20日,中歐峰會即將在歐盟現任輪值主席國捷克恢復舉行,但中歐關系摩擦的陰影卻揮之不去。我們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就是,中歐關系屢受挫折究竟癥結何在?
有人把中歐關系摩擦歸結為薩科齊等新一代領導人反復無常,缺乏戰略眼光,對中國缺乏了解,進而在一些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采取了錯誤立場。的確有這方面的因素,但正如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所言,從根本上決定國與國關系的應該是國家利益,我們還需要從基本面上找原因。
中國和歐洲由于地緣上相隔甚遠,相互利益交織較少,過去20年來,中歐關系的主要內容是經貿往來。歐洲希望搭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快車,借機輸出商品和資本,而中國的發展也需要歐洲的資金和技術。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國與國之間的經貿合作是互利共贏的局面,雙方都會從中受益,中歐關系的發展也確實甜美如蜜月。這也是為什么在這一段時期,雖然在人權、意識形態等問題上存在分歧,但未能妨礙中歐關系穩步發展的原因。
但近幾年,隨著國際形勢以及中歐各自形勢的變化,中歐關系的內容已經超越了經貿問題,有許多新因素加入進來。而這些新因素中,中歐間的分歧和競爭性突出,影響到了整個中歐關系。
首先是歐盟對華貿易逆差問題。貿易逆差不是新問題,但近年逆差數量急劇增加的趨勢在歐洲引發了密切關注,許多歐洲人認為中國商品的大量涌入沖擊了他們的就業機會。在民眾壓力下,歐盟政府層面對華經貿政策也趨于強硬,不僅要求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還讓人民幣匯率成為中歐關系中的新議題。歐盟對華貿易逆差根源在于歐盟在全球化背景下競爭力下滑,高科技產品方面與美國差距越拉越大,傳統產業又飽受新興國家沖擊。歐盟扭轉對華貿易逆差的根本之路在于刺激自身經濟活力,但這涉及到復雜的國內政治和經濟體制問題,短期內難有成效,便將矛頭轉向中國,其要求當然不能為中國所接受。所以,由于在經貿合作——中歐關系中最重要內容上出了問題,整個中歐關系出現摩擦也就不足為怪了。
其次是能源和氣候問題。歐盟近一半的石油和天然氣消耗依賴進口,但近年俄羅斯給烏克蘭“斷氣”、中東局勢持續不穩等因素,令歐盟對自身能源安全十分擔憂。歐盟為緩解能源困境,采取兩項重大舉措,但卻和中國發生碰撞:一是歐盟要推進能源進口多元化,試圖從俄羅斯、中亞、非洲獲得穩定的能源供應,但中國和這些國家的能源合作與歐盟形成了競爭關系;二是歐盟要借“氣候變化”這一議題推動世界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傳統能源的需求和消耗,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是其“公關”的重點目標,雙方的分歧十分明顯。
第三是發展模式問題。歐洲國家軍事等硬實力有限,但自認為“軟實力”有優勢,并將此作為發揮國際影響力的工具。在歐盟的“軟實力”中,戰后形成的發展模式是一個重要方面。歐洲國家在向非洲提供援助的同時,都附加政治經濟改革等條件,欲推廣其發展模式,但效果并不理想。相比之下,中國經濟的穩步增長卻成為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去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美歐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陷入嚴重衰退,而中國則是“ 經濟形勢最好的主要經濟體”,這更沖擊了歐洲模式的吸引力,削弱了歐盟的“軟實力”。
總的來看,中歐仍是國際舞臺上彼此可以借助的力量,這也是中歐峰會得以恢復的原因。但中國近年的迅速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海外利益和影響力的擴展,已經打破了中歐關系的地緣界限,對歐洲的利益造成沖擊,未來中歐關系的發展難再美滿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