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2009-05-06 A7)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研究室 樓春豪
5月4日,尼泊爾總理普拉昌達發表全國電視講話,以“總統恢復尼軍總參謀長卡特瓦爾職務違憲”為由,宣布辭去總理職務,標志尼泊爾政局進入新一輪動蕩期。
此次危機最直接的導火索是持續半月的“解職風波”。 4月20日,尼泊爾政府通知卡特瓦爾,要求他就三個問題給出滿意解釋:違反和平協定強行征兵;不顧政府決定,擅自允許8名退役準將復職;抵制第五屆全國運動會。如果無法給出滿意答復,政府將解除其職務。此后,各股勢力圍繞“解職風波”加劇博弈,并最終導致普拉昌達辭職。
普拉昌達是個傳奇人物。 2006年,在經過十年戰爭后,他率領尼聯共(毛主義)加入主流政治,由革命家變成政治家。在經過兩年的政治博弈后,他于 2008年一躍登上總理寶座,成為新生共和國的首任總理。但是,面臨國內外的巨大政治困境,他在執政8個月后又宣布辭職。
人們不禁要問,這位傳奇人物,究竟是不堪重壓、黯然退去?還是會以退為進、卷土重來?如果對尼泊爾當前政局的幾大特征予以把握,或許這個問題并不難回答。
政治博弈是常態
自2006年啟動和平進程以來,尼泊爾政局就從未平靜過。尤其是 2008年以來,尼泊爾政局風云變幻:沙阿王朝壽終正寢,傳統政黨江河日下,尼聯共(毛主義)意外崛起,地方自治勢力悄然抬頭,尼軍日益被政治化炒作。
究其根源,是尼泊爾在實現由君主制向共和制轉變的過程中,在實現由國內沖突轉為和平進程的過程中,摧毀了原來的政治力量格局,打破了舊有的利益分配模式,卻又未能建立有效的政府機構、足夠強大的政治力量,來解決和平進程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在此情況下,尼泊爾政局短期難以平息,各派力量博弈仍會持續,而普拉昌達的辭職只是其中一種博弈結果,并非最終博弈結果。
尼聯共(毛主義)不可小覷
制憲會議選舉后,尼泊爾主要政治力量此消彼長、分化組合,呈現四派力量共存的政治格局。這四派力量是指尼聯共(毛主義)代表的新生左翼政黨、尼泊爾大會黨和尼共(聯合馬列)為首的老牌政黨、馬迪西政黨為主的地方民族自治力量,及日益被政治化炒做的尼軍。
在各股勢力中,尼聯共(毛主義)的綜合實力最強。尼聯共(毛主義)是制憲會議第一大黨,共 238席,占總議席數的比例近 40%,超過尼大黨和尼共(聯合馬列)之和;擁有政治動員能力極強的共青團,遍布城鄉各個角落;牢牢掌握近 2萬名人民解放軍的領導權,是唯一擁有自己武裝的政黨。上述優勢都是其他力量所無法比擬的。因此,不論是執政還是在野,尼聯共(毛主義)無疑是尼泊爾最關鍵的政治力量之一。
印度不敢貿然開罪
尼泊爾地緣戰略重要,許多外部勢力角逐于此,尤以印度對尼泊爾的影響為甚,可以說是“全方位的”、“無法比擬的”。在此次政治危機中,印度非常活躍。據當地媒體報道,印度駐尼泊爾大使蘇德甚至曾威脅普拉昌達,“如果執意單方面解除卡特瓦爾的總參謀長職務,尼聯共(毛主義)政府將在幾天內被推翻”。
但是,印度對尼聯共(毛主義)態度復雜。一方面,印度可能在意識形態上更容易接受其他政黨上臺,另一方面,印度無法回避尼聯共(毛主義)的強大實力和民意基礎。在政局多邊的尼泊爾,印度絕不會“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總之,當前尼泊爾呈現各派力量競相博弈、各種矛盾犬牙交錯的政治生態。力量相對強勢的尼聯共(毛主義)與其他黨派及軍隊間的矛盾不斷,是各種矛盾和沖突的漩渦焦點,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次普拉昌達辭職,并不代表其徹底退出政壇,也不意味著其在這場政治博弈中失敗了。或許,在經過這場大洗牌后,普拉昌達將會以更加強勢的姿態重新掌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