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 劉明禮
為慶祝成立 60周年,北約各國首腦于4月3至4日在法國和德國兩地舉辦峰會。這是北約歷史上首次由兩個成員國共同舉辦峰會。會議就北約在阿富汗實施新戰略以及開始研究制訂北約新戰略構想等問題達成了一致。北約為 60歲生日可謂備足賀禮,但在北約大舉慶祝的時候,也面臨著許多無法逃避的難題。
首先,北約如何給自己定位。二戰后,美國為推行冷戰政策,聯合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共12個國家于1949年4月4日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這一政治軍事集團的主要使命是聯合西方陣營,共同遏制蘇聯和社會主義國家。1955年蘇聯也召集社會主義國家針鋒相對地成立了華約組織。北約與華約兩大組織的對抗也貫穿冷戰始終。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隨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華約宣告解體,冷戰也隨之結束。北約是冷戰的產物,而冷戰的結束不得不讓北約重新尋找繼續存在的理由。
從冷戰結束后十幾年的情況看,北約的目標究竟是什么一直是北約國家討論的核心話題。美國有意通過北約擴大不斷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防止其東山再起。而法德等西歐國家在自身安全威脅大為降低的情況下,不愿意因北約擴大過度刺激俄羅斯,更為注重與俄羅斯務實合作。尤其在對俄羅斯能源依賴嚴重的情況下,歐洲國家十分擔憂俄羅斯對北約東擴的反應。繼續遏制俄羅斯這一想法在北約內部無法達成共識。此外,打擊恐怖主義、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重大安全議題似乎可以成為北約的使命,但這不僅是北約國家的問題,而且也是整個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也需要國際社會的合作,而不僅僅是北約的努力。
其次,北約面臨領導權之爭。冷戰期間,美國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一直牢牢掌控北約領導權。但在冷戰結束后,世界傳統安全威脅有所降低的情況下,歐洲盟友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這一點在伊拉克戰爭期間表現得尤為明顯。而法國回歸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可能讓北約內部的領導權之爭表現得更為明顯。
40多年前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的原因就在于不滿美國的領導。法國總統薩科齊宣布回歸北約時就明確表示,法國必須成為北約的“共同領導人”之一。法國回歸并不是接受北約,而是通過掌握北約的領導權來改變北約。美國雖然近年相對實力有所下滑,尤其是現在深陷金融危機,需要盟友的支持,但還沒淪落到甘心出讓北約領導權的地步。
第三,如何走出阿富汗困局是北約面臨的迫切難題。美國2001年發動阿富汗戰爭后,北約部隊駐扎阿富汗已經有7年。7年來,北約駐阿富汗人數已經增加了超過10倍,人力財力投入巨大,但卻收效甚微,不但沒能實現將阿富汗塑造成穆斯林世界“民主典范”這一雄偉目標,而且阿富汗還內亂不斷,恐怖活動接二連三,不但平民傷亡慘重,北約部隊也有大量人員喪身于此。阿富汗已經變成北約“流血的窗口”,但北約卻一直沒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辦法。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臺后十分重視阿富汗問題,并在3月 27日推出了新的針對阿富汗的戰略,表示要明確把對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的打擊重點從阿富汗延展到巴基斯坦。但就在新戰略出臺的同時,3月27日和30日,阿富汗連續發生兩起大規模恐怖襲擊事件,似乎在向美國的新戰略發起挑戰。
在阿富汗問題上,美國在獨立難支的情況下,迫切希望北約盟友向阿富汗增兵。但德國總理默克爾考慮到國內即將舉行大選,明確拒絕了美國的要求。英國、荷蘭等國雖然表示支持,但還停留在口頭上,尚未拿出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