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2009-03-19 A6 )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員 劉軍紅
提要:“經濟轉型”成為克服危機,創造良機,確保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大選擇。當然,越是面臨重大轉機,越要講科學發展。科學的經濟轉型,客觀要求積極把握三個平衡:即世界市場與內需市場的平衡、開辟新市場與維護舊市場的平衡、自主創新與吸引外資共同創新的平衡。
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危機直接波及中國經濟,“經濟轉型”成為克服危機,創造良機,確保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大選擇。但傳統的非此即彼的經濟轉型觀是不可取的。越是面臨重大轉機,越要講科學發展,明確在轉型中“保留什么,揚棄什么,發展什么” ,避免“ 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為此,需要客觀認識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對市場原理原則的認識。美國金融危機后,“市場萬能論”遭到批判。政府主導,財政擴張,雇用補貼等政策,成為各國克服危機的主要手段。毫無疑問,這是應對危機,迅速恢復經濟的必要且有效的手段。但這并不等于完全否定市場機制及其作用,相反,政府主導的政策,恰恰需要根植于市場機制,才能產生強有力的“引水功效”,泵出源源不斷的“深層活水”。
科學的市場經濟,并不是簡單主張“凡事委托市場”,更不是“將所有的事情都交給市場”,而是主張把民間能做的,盡可能交給民間,按市場原理原則,展開競爭,用市場機制分散風險、降低成本,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當“市場失靈”時,政府及時介入,糾正偏差,確保資源配置合理化。這是科學的市場經濟的基本原理和原則。
金融危機并沒有改變市場原理的科學性。相反,危機的爆發,恰恰反映了對科學的市場原理的恣意否定。面對“經濟轉型”,準確把握“自由”與“干預”的平衡,有效協調“市場機制”與“政府主導”的關系,構建科學的發展模式,是確保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是關于金融作用的認識。金融危機暴露了“美國金融資本主義”的破綻。在危機最嚴峻的時期,甚至有人主張“ 金融資本主義的時代已經終結”,“制造業才是支撐經濟的主角”。確實,制造業和服務業歷來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沒有強大的實體經濟支撐,單靠金融業的發展,無法確保經濟全面繁榮。同樣,沒有高效的金融產業的發展,也不會有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強大。面對危機,經濟轉型不是要否定金融產業的作用,而是構建制度,確保金融在整體經濟發展中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金融技術創新、運作方式的發展和金融產業的形成,與世界經濟發展一脈相承,可謂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本次金融危機所暴露的,不是金融技術問題,而是運用方法不當、運作過程的監管失控。由此,金融運作制度的重建與完善,恰恰成為經濟轉型的時代任務。
三是關于世界市場與內需市場關系的認識。金融危機刺破了美國“資產泡沫”,引發“消費泡沫”崩潰,導致全球市場萎縮。于是,多數觀點認為,作為世界最大的市場,美國的世界經濟引擎地位不再,“美國單極主導的時代”結束,美元體制行將終結。
誠然,本次金融危機的震源在美國,美國經濟遭受沉重打擊也是事實;美國的過度消費體制,是導致世界經濟失衡的根源,必須糾正、完善。但美國的世界技術核心地位未變,紐約的世界最大金融市場地位未改;美元的國際流動性依然是世界經濟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在世界經濟中,美國的基本消費實力并未瓦解,隨著危機對策見效,依然是引領世界經濟成長的核心力量。
“金磚四國”擁有 27億人口的大市場,且中產階層迅速崛起,正在形成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也必將成為世界經濟的新引擎。而新興市場的開拓,并不意味著對傳統市場的放棄,尤其是“潛在市場”轉變為“現實市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開辟新市場,主導內需擴張的戰略,離不開民族生產力的形成與蓄積,自主創新無疑必不可少。在全球化時代,技術飛速發展,技術創新體系日趨全球化,技術產業的形成更趨全球化、工程化,任何國家、民族,都無法單獨主導一個時代的技術體系。
因此,科學的經濟轉型,客觀要求積極把握三個平衡:即世界市場與內需市場的平衡、開辟新市場與維護舊市場的平衡、自主創新與吸引外資共同創新的平衡。尊重市場規律、順應世界經濟發展大勢,構建科學的經濟轉型觀,是我們能否克服危機,構建經濟發展新模式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