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2009-03-17 A6 )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 余翔
提要:20國集團倫敦峰會4月2日召開,英法德這三個歐洲大國能否步調一致,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對美國形成合力,最大程度地實現預期目標備受關注。然而,三國不僅在領導權的爭奪上各懷心事,而且在如何加強金融監管的細節、救市措施上也存在分歧。
4月2日將在英國召開20國集團倫敦峰會。歐洲大國能否團結起來,用一個聲音說話將決定在此次峰會上歐盟能否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對美形成合力,最大程度地實現預期目標。因此,英法德三大國間的分歧備受關注。
第一,爭奪領導權。此次金融危機暴露出盎格魯-撒克遜經濟模式的弊端,其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國際形勢的需要。與其被動改革,不如以受害者的姿態主動參與構建新的金融體系,以求得先機和話語權。這是英國積極參與和推動 20國峰會的真正動機。雖然英國亦積極提出要改革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但大多是一些原則性的長期目標。因為有理由相信,英國人揣測美國并沒有準備好或者說有充分的意愿,在4月2日的 20國集團峰會上重塑世界金融體系。美國目前優先考慮的是讓美國經濟走出衰退。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改革動議少了美國便成了口號。
法國一直覬覦世界的領導權,更不用說是歐洲的領導權了。此次金融危機給了法國絕佳的契機。自危機爆發以來,法國是歐洲反應最為積極和激進的國家。危機伊始,法國便積極唱衰美國的經濟模式,呼吁重構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法國對美國金融霸權早有不滿之心,但囿于自身實力,長期以來不得不采取與美合作的政策。此次金融危機令美國遭受重創,法國總統薩科齊直呼應抓住“倫敦峰會這一最后的機會”。
德國一向對其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非常自信,主張加強金融監管,降低金融風險,但卻遭美英冷遇,未獲國際社會響應。此番美國爆發金融危機,“應驗”了德國的主張,也強化了德國加強金融監管的信念。德國總理和財長曾多次公開高調聲稱此次金融危機意味著美英模式的終結。德國視此次金融危機為推行德國理念的良機和贏得歐洲主導權的契機。德國提出要制定《國際可持續經濟憲章》,推廣德國模式。在很多問題上,德國更多地聯合法國排擠英國。
第二,倫敦峰會目標優先順序不同。英國和德國認為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是使經濟迅速走出衰退。應運用“大膽措施”來刺激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穩定當前金融市場,幫助民眾和企業渡過當前經濟困境。法國則認為重構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才是最為重要的。
第三,同意加強監管,但細節有爭議。( 1)監管的程度不同。 英國認為約束金融活動會導致整個體系無法運轉。在英國首相布朗看來,倫敦的金融市場是英國經濟的真正支柱,其已經為金融危機付出了足夠沉重的代價,不能讓它付出更多。只是迫于形勢,而不得不同意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但英國為其加上了一個前提:“為世界所共同接受的監管標準”,這也為日后英國“阻撓”法德的改革留下伏筆。( 2)監管對象不同。 由于歐洲大陸有安道爾、 摩納哥和列支敦士登這些“避稅天堂”,所以法國和德國希望加強對沖基金的監管,而作為歐洲大部分對沖基金總部所在地的英國,談論更多的而是如何打擊避稅天堂。( 3)監管主體不同。法國認為目標各國獨立對本國機構進行監管,太“零碎”。主張統一會計標準,呼吁將各國監管機構"聯邦化",但英國和德國都十分看重自己國家的特性。
第四,救市舉措存在分歧。法國和德國雖在金融問題上步調較為一致,但在救市方案上存在不同。它們各自的經濟振興計劃沒有進行充分的協調。 法國總統薩科齊批評英國首相布朗的救市計劃收效甚微。英國和德國則對法國帶有國家保護主義色彩的產業刺激計劃非常不滿。
■名詞解釋
盎格魯-撒克遜經濟模式
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經濟模式又稱新美國模式,該模式信奉盡量少的政府干預、鼓勵自由競爭、推動貿易自由化和資本流動的便利化。在過去的20年中,這一模式推動整個美國經濟保持了相對較快的增長速度,受到了政治家和學者們的大力推崇。上世紀九十年代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盎格魯-撒克遜經濟模式更是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學習的教材,沒想到的是,學生尚未畢業,老師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