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2009年2月6日第6版)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員 劉軍紅
提要:金融危機后,歐美企業在全球收縮投資。而日本,不論金融企業還是實體企業都展開了令人震驚的抄底收購、跨國并購。危大?還是機大?我們可資借鑒。
事實上,金融危機后,不僅日本的金融企業展開了令人震驚的抄底收購,實體企業也直奔海外展開跨國并購。所不同的是,實體企業瞄準擁有 27億人口的新興市場,集中在食品、醫藥、核能、生物能、太陽能,以及物流、流通等領域展開并購,以確立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
鎖定中國新興市場
面對危機,日本企業憑借海外經驗,發現新興市場崛起,正在帶來新型的“中產階級”。其收入水平、消費傾向接近發達國家,對產品和服務有更高的要求。對此,類似伊藤忠商社、神明米業和朝日啤酒等日本著名企業,紛紛鎖定中國等新興市場,展開跨國經營,力圖形成壟斷。如,伊藤忠商社不僅與中糧集團簽訂了糧食共同采購協議,而且去年秋,又對在華食品市場占據最大分額的“頂新集團”出資,構建跨境商業聯系,將日本食品引進中國市場,從而構建了跨境食品產業一條龍體制。而一向專營國內市場的日本大米批發商“神明米業”,也開始瞄向北京廊坊開發區,對國內大米加工商出資36%,使用長春稻谷,引進日本大米加工工藝和安全標準,生產與日本同質大米,滿足高收入階層需要。朝日啤酒更是針對中國的“奶粉問題”,專門來到中國,面向高收入階層,生產“日本標準”奶粉。據報道,其產品為每桶850克裝,定價高達300元人民幣。
當前,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因特網集群,網上商業前景可觀。去年底,100家日本零售商和相關廠家聯合成立了電子商務聯合體,在住友信用卡公司的統籌下,通過與中國銀聯、中國郵政集團等展開合作,銷售日本產品,實現了中日跨境電子商務體系。在網絡競爭激烈的形勢下,日本企業能完成跨境電子商務,關鍵在于日本企業通過跨國企業合作,解決了兩個難題,第一,通過中國銀聯與住友信用卡合作,解決了網上付款風險難題;第二,利用中國郵政集團的傳統郵政網絡,實現了訂貨配送的成本最低。
爭奪關鍵領域技術制高點
面對全球能源、環境問題升溫,跨國節能環保事業及其技術體系的構建,成為發達國家爭奪未來產業技術競爭制高點的關鍵領域。尤其是,2009年底,聯合國關于全球氣候框架公約簽約國大會(COP15)擬將達成新時期的全球減排公約。在此,誰率先構建了節能環保技術壟斷體系,誰就將獲得未來的產業競爭領先地位。
對此,日本企業積極發揮技術和資金優勢,瞄準新興市場的電力、鋼鐵及新能源,加緊跨境并購和合作,控制新興市場產業前沿,主導新時代的國際分工體系。如早在2006年,東芝公司就瞄準新興市場的核電需求,收購美國核電設備企業“西屋公司”,在能源危機下,又通過對哈薩克斯坦的國營鈾礦山轉讓10% 的西屋股份,換取了礦山開發經營權,確立了從核燃料到核電設備的一體化壟斷體制。
而為了確保國際壟斷效果,日本企業的對外并購,常與國內企業并購并行展開。如為了控制未來汽車產業的競爭優勢,豐田汽車撮合其最大的電池供應商松下電器并購了三洋公司。實際上,松下掌握著太陽能鎳電池技術體系,而三洋則擁有最大規模的太陽能鋰電池系統,二者合股,無疑將全面控制下一代太陽能動力電池的技術體系,也將為豐田掌控下一代汽車新技術奠定關鍵的基礎。
對中國“走出去”構成新挑戰
危機下,日本企業積極展開對外并購與合作,與其對世界經濟發展新形勢的認識有密切關系。
在日本,企業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的理論非常關注。克魯格曼的經典思想是,全球化推動了自由貿易的發展,而其主導者則是跨國壟斷企業,所形成的跨國產業內貿易超過了產業間貿易,構成了全球貿易的主渠道。克魯格曼的思想,為日本企業展開內外一體化并購提供了理論依據。特別是危機后,日本企業的內外并購、重組規模之大,頻率之高,戰略性之強,為以往所罕見。日本企業瞄準新興市場的并購,必將對未來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以及全球產業競爭態勢產生深遠的影響,由此,也不可避免地將對中國企業及中國資本的“走出去”戰略構成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