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員 劉軍紅 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美國之所以能演繹近 10年的“新經濟”,其關鍵條件就是全球資金大舉流向美國。看到這一點,美國財長保爾森指責中國等新興市場國的高儲蓄導致金融危機的謬論也就不攻自破。 自去年9月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迄今已經過去4個月。此間,幾乎全球所有的國家都動用了大規模的擴張財政、放松金融,乃至大規模減稅等危機處理政策。但世界經濟形勢并未如期好轉,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撞擊程度仍在加深。至此,各國開始反思自己的危機對策是否有效。而其前提就是要重新思考危機爆發的真實動因。 但遺憾的是,最近,美國財長保爾森等人指責中國等新興市場國的高儲蓄是造成全球經濟失衡,導致金融危機的動因。顯然,美國貨幣當局的掌舵者在躲閃危機的基本事實。其結論之謬,幾乎否定了美國主導的金融全球化與自由化的基本邏輯。 從金融經濟角度看,以美國為震源的金融危機事實上表現為“證券與銀行并發型危機”。所謂“證券危機”就是典型的“借錢者”危機;而“銀行危機”則是“貸款者”危機。“證券與銀行并發型危機”,可謂涵蓋借貸雙方的“金融系統危機”。 2007年8月,“次貸問題”暴露后,美國證券市場功能紊亂,依靠發行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一度停頓,紐約證交所曾出現連續10 周沒有新股上市的現象。2008年10月以后,法蘭克福、倫敦、巴黎,乃至東京等證交所的新股公開數量也全面下滑。這意味著企業擴張融資的渠道斷裂,創業資金源頭干涸,直接影響新興企業誕生。其結果是,在危機處理過程中,各國無法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也成為危機過后4個月,全球經濟依然低迷的主要背景之一。 實際上,上世紀90年代美國之所以能演繹近10年的“新經濟”,其關鍵條件就是全球資金大舉流向美國,形成了以紐約為中心,以美元為表現的全球資金循環圈。而其前提是,第一,里根政府的星球大戰計劃給美國蓄積了龐大的新技術,形成了巨大的資金吸引力,誘使全球資金直奔美國尋求“技術紅利”;二是繼英國金融大爆炸后,美國主導了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紐約資本、資金市場演變為世界資金吸納器。而美國金融資本則將匯集的資金進行變壓,再輸往更有利的投資場所,形成美國資本的支配力。 而 2000年中期后,支撐世界資金循環的條件發生了變化。首先,美國的IT 技術釋放殆盡,技術創新速度下降,資金吸納能力弱化。相反,日本的數字家電、液晶顯示屏、半導體裝置、IPV6、無線網絡技術體系等主導新一代產業的核心技術快速發展,形成了新的資金動力源。其次,2001年的“9·11”恐怖事件暴露了美國本土的地緣政治風險,而布什政府的反恐戰略,又導致石油資金為主的伊斯蘭資金另尋出路,致使環繞美國的資金循環圈漏水。中東、新興國資金多經歐洲的銀行體系再轉流入紐約,使美國的資本紅利受到歐洲的中間盤剝。這無疑也使紐約市場的投資魅力打了折扣。其三,歐元啟動后,日美歐金融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使美國主導的世界資金循環體系發生根本性動搖。在此,作為美國的盟國,歐洲和日本的金融政策變化,對金融危機的爆發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從源頭上看,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在于美國主導的“金融資本主義”模式的破綻,其導火索則是“ 住宅泡沫的崩潰”。而住宅泡沫的崩潰所形成的“反向資產效果”,又直接引發了“消費泡沫的崩潰”。
|